欙鳇茽餐新闻网
2025天下(jie)泳联跳(tiao)水天下(jie)杯总决赛今天(5月3日)在“水立方”开(kai)始单人项(xiang)目争夺,天下(jie)泳联出台的全新淘汰赛制首次表态。新赛制下,跻身决赛的选手要在两小时内完成10个(男(nan)子为(wei)11个)动作,这对运动员体(ti)能是很大考验。获(huo)得男(nan)子单人3米板冠军的王宗源(yuan)就透露表现,决赛动作质量不如初赛和半决赛,主要原(yuan)因就是体(ti)能下降了。拿到女子10米台亚军的全红婵赛后也直喊累(lei),不过她(ta)透露表现会降服困难,积极适应(ying)新赛制。
新赛制下,全红婵赛后直喊累(lei)。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两小时内至少10个动作,新赛制对运动员体(ti)能要求更高
与传统(tong)赛制不同,天下(jie)杯总决赛全部单人项(xiang)目分为(wei)初赛、半决赛、决赛三个阶段连续(xu)进行。初赛阶段,12位选手根据前(qian)两站天下(jie)杯的成绩排名,采纳“一(yi)对一(yi)”的形式,第1名对战第12名,第2名对战第11名,以此类推。每位选手可自在挑选3个动作进行比赛,每组得分较低的选手被(bei)淘汰。
展开(kai)剩(sheng)余 70 %半决赛中,每名选手再跳(tiao)2个动作,累(lei)计(ji)第一(yi)阶段得分总成绩最高的前(qian)4人升级(ji)。决赛阶段,全部分数清零,每人要重跳(tiao)5个动作(男(nan)子为(wei)6个)决出冠军。这意(yi)味着,进入决赛的选手要在两个小时内连跳(tiao)10个(男(nan)子为(wei)11个)动作。
与以往初赛和决赛分两个比赛日进行不同,新赛制下运动员们要连续(xu)出战,这对他们的体(ti)能要求很高。今天获(huo)得男(nan)子单人3米板冠军的王宗源(yuan)就透露表现,自己在初赛和半决赛跳(tiao)得还不错,但到了决赛发挥(hui)有所欠缺,最主要原(yuan)因就是体(ti)能下降了,对动作的感受有一(yi)些偏差,“在这个历程中,运动员注意(yi)力要高度(du)集中,对体(ti)能是很大的挑战。”
来到决赛阶段,只要4名选手参加,比赛隔断(ge)更加(wei)紧凑。每跳(tiao)一(yi)轮后,选手们来不及调整,就得爬到10米台上继续(xu)筹备(bei)下一(yi)个动作,体(ti)能斲丧更大。获(huo)得女子单人10米台亚军的全红婵透露表现,此前(qian)也没有针对这个赛制进行迥殊训练,一(yi)场比赛跳(tiao)上去很累(lei),“但总得习(xi)惯,说不定今后还会遇到什么新的赛制,还是要降服困难吧。”
新赛制更具观赏性,陈芋(yu)汐称(cheng)有挑战才(cai)有前进
跳(tiao)水天下(jie)杯新赛制下,赛程更加(wei)紧凑、悬念也更大。从(cong)山东烟台赶来“水立方”观赛的孙立波向新京报记者透露表现,我国(guo)队选手实(shi)力太强,按照以前(qian)的赛制,一(yi)些比赛常常早早得到悬念。新赛制下,至少初赛和半决赛阶段充斥了悬念,观众也更有兴趣。
正(zheng)在北京的天下(jie)泳联主席侯赛因·阿尔(er)·穆萨拉姆(mu)也透露表现,这项(xiang)赛制上的改革是寻求跳(tiao)水运动现代化发展的一(yi)次尝试,对于观众来讲新赛制让比赛更有观赏性。以往赛前(qian)进场阶段,运动员都是伴随现场掌管人的介(jie)绍一(yi)一(yi)表态。如今初赛“一(yi)对一(yi)”环节,同组PK的选手同时表态,有牵手进场的,有转圈表态的,场面很欢乐。全红婵则和法国(guo)选手艾米莉·哈(ha)利(li)法克斯手挽(wan)手跳(tiao)起了舞蹈,把(ba)现场气氛推向热潮。
全红婵与法国(guo)选手携(xie)手入场进行一(yi)对一(yi)PK。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获(huo)得女子单人10米台冠军的陈芋(yu)汐透露表现,新赛制很新鲜(xian),对自己也是个挑战,“当然,我非常愿意(yi)接受这样的挑战,有挑战才(cai)有前进嘛。”
当然,关于新赛制也有不同的声音。获(huo)得男(nan)子单人3米板铜(tong)牌的德国(guo)选手韦泽曼就透露表现,新赛制在分组上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从(cong)(半决赛)抽签上看,你有可能会进入到一(yi)个难度(du)更大的小组,很难进入决赛。比如杰克·拉夫尔(er)这样显示精彩的选手,今天就没有进入决赛。”
将杰克·拉夫尔(er)淘汰的,正(zheng)是我国(guo)选手郑九源(yuan),两人半决赛分在统一(yi)组,直到第2轮末了一(yi)个动作才(cai)决出胜负。“比赛还是很刺(ci)激的,我也迥殊告急(zhang)。”郑九源(yuan)说。
新京报记者 孙海光(guang)
编纂(ji) 张(zhang)牵 校对 穆祥(xiang)桐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