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8 16:28:26
  • 阅读(6752)
  • 评论(55)
  • 5月17日,“中华文化精力标识的艺术呈现与流传研究”学术研讨会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庞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论证会正在复旦大学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上海本国语大学、东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从各自学科视角出发参与研讨。

    会议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文化传承创新,探究中华文化精力标识的当代转化路径、多模态艺术表达范式及全球化流传策略,积极为构建兼具实际深度与实践代价的学术体系、搭建跨学科对话的高端平台注入强劲动力。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钱海红正在致辞中指出,中华文化精力标识研究是塑造国家抽象的战略性工程,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复旦人应当将中华文化传承创新视为任务所系,依托复旦的多学科交叉优势,深化文化传承创新的实际研究与实践探索,以艺术表达为载体、数字技能为引擎,构建兼具学术深度与流传效能的中国特色全球化流传体系。

    复旦大学旧事学院党委书记陆柳表示,探索新技能赋能中华文化精力标识的创新表达已成为旧事流传学科的期间命题。学院将连续发挥学科优势,为中华文化精力标识的多模态流传研究提供支持,正在智能流传、跨媒体叙事等偏向深化协同创新,推动中华文化精力标识以更富期间感、更具感染力的体式格局走向大众、走向天下。

    展开盈余 51 %

    课题组首席专家、复旦大学旧事学院教授汤筠冰深入阐释课题的整体设计与规划。课题聚焦中华文化精力标识的概念框架构建、艺术创新表达、数字化转型以及国际流传策略等核心议题,旨正在深度发掘蕴含当代代价与天下意义的中华文化精力标识,助力塑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抽象。

    课题下设五个子课题,从实际概念、实践路径、标记体系、艺术呈现及流传策略等维度展开系统性研究。课题组将充分融合艺术学、流传学、历史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视角,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确保结果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为中华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实际支持与可操作的学理计划。

    专家们同等以为,该项目正在跨学科研究及国际流传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艺术流传正在文化遍及与文化传承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发起项目组进一步考量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庞大性。对中华文化精力标识进行分类研究,发掘兼具共通性与代表性的标记系统。立足全球视野,探究分歧文化的共性与差异,实施精准化、分层化流传策略,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西文化互鉴中提炼基本性文化习惯,进一步明晰中华文化的精力内涵,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承创新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推动人类文化交流互鉴做出贡献。

    汤筠冰表示,项目组将系统梳理专家发起,及时优化研究计划,确保课题推进扎实高效。该项目将连续推动流传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对话与协同互助,通过跨领域整合资本,构成兼具学术深度与社会影响力的研究结果。

    发布于:上海市
    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