欙鳇茽餐新闻网
《养白叟生:新时机,再出发》,钱理群 著,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3月版。
我和老伴经常感触说,我们这一生实在是活得“太苦太累,太虚太假”了。如果不抓住进入老年这一末了时机进行填补,就实在太亏、太窝囊了。这样,我们的“养白叟生”就有了一个目标:要规复人的本性、至心、真脾气,取得和天然和他人,以及和自己心田干系的三大协调,由此调解、完善我们的人性与人生。
因而,我就给自己的养老生活做了这样的安排:闭门写作,借以沉潜伏历史与心田的深处,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升华到更广阔、自由的境界;每天在天井散步,不但是锻炼身体,更是欣赏草木花石、蓝天浮云的天然美,而且每天都要有新的发明,用摄影纪录下自己与天然相遇时的瞬间感悟;同时尽量使自己的人际干系单纯、朴质化。所有这一切的安排,终究要回到自己的心田,追求心灵的宁静、安详。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养白叟心抱负的焦点与枢纽。
我想起20世纪80年代所提倡的“三宽”:我们的生活与心田都应当“宽松”,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都要“宽大”,更要“刻薄”。有了这“三宽”,就能够避免一切没必要要的抵牾与冲突,我们的暮年也就能够进入一个宽阔而自由的天地。
展开盈余 93 %老年人遇到的最大也是末了的困难,天然是如何面临“老、病、死”的问题,这是没必要躲避的。我自己也是由于老伴的患病、远行而和老伴一起做了严峻与艰难的思考。“老、病、死”是每一小我私家迟早要面临的人生课题,没必要消极躲避,也没必要紧张恐惧,要“看透生死,顺其天然”。患了病,哪怕是重病,也应主动治疗;但一旦患了不治之症,就没必要勉强治疗,不求延伸活命的时候,只求减少痛楚悲伤,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末了一段路——我们不选择“好死不如赖活”,而选择“赖活不如好死”。我们一生都追求人生的意义,这就要一追到底,至死也要夺取生命的质量。独立而顽强的可忻,更做出了“消极治疗,主动办事”的选择,赶在死神之前,做完自己想做的事,并且亲身打点死后之事,把末了的人生安排得尽可能完善、完满,将生命主动权一直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可忻(钱理群的夫人崔可忻)的选择获得许多人的尊重,大概不是有时的。
从2022年12月到2023年3月,因疫情缘故我被关闭在家里,足不出户,做了三件事:清算死后出版的书稿;安置死后财产;做自己一生的总结,进行自我反省和忏悔。
4—7月上旬,我先后到场了:抱负国在北戴河召开的我的第100本书——《我国古代文学新讲:以作家作品为中心》发布会;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古代我国人文研讨所和我国古代文学研讨会联合举办的“钱理群学术思想暨我国古代文学研讨”学术接头会;南京师范大学从属中学“钱理群、崔可忻奖学金”颁奖大会;以及安顺市政府主持的《安顺文库》发布会,“天下贵州人”活动组委会主理的“关于贵州地方文明开辟与研讨的思考”讲座。在与古代文学研讨界各代学人做了深切的学术接头之外,还迥殊与“90后”“00后”有思想追求的年青一代做了广泛的思想交换,也能够说是精神传递吧。
7月12日,我从安顺回到燕园养老院居处,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基本尽到,历史任务也基本完成。打个比方说,在人生跑马竞技场上,我已经冲到尽头,并获得了学界与社会的相应评价;但到达终点后,也不会立刻止步,在满身心安全停下之前,还有一段慢跑。
没有想到,17天以后,方才喘过气来的我,又横祸天降。
在7月29日中午和7月30日凌晨3时半两次滑倒在地。虽然身体没有受伤,却浑身筋骨酸痛,一蹶不振了。“变老”的大大水覆没了一切,意味衰老与殒命迫面而来。
《奔腾白叟院》(2012)剧照。
一方面,我感到从未有过的虚弱、昏聩感,不胜承受;另一方面,在静静地躺平中,居然充满了好奇心:
1.到了一生尽头,会产生如何的心理景象、心理景象?在这背后又包含着如何的社会景象?
2.如何理解与思考衰老和殒命?
3.我将遇到如何的仅属于自己的心理、心理困境?我将以如何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生命衰竭?
4.本性化的钱理群式的衰老与殒命,事实是甚么样子?
这太故意义了,又焕发了我的生命设想力与创造力!
我倏忽明白:衰老意味着自我身份、标识的消失,就需要寻找、建构新的自我。进入生命末了阶段,我的身份、标识是甚么?我是干甚么的?我是谁?答案因人因时而异:这正是最吸引我之处。
《养老院里的零零后》(2021)剧照。
我要继续做一个“老年探险家”。因而,就有了我关于自己最先人生的两个设想。
设想一:“活力养老”末了的闪光发亮
起首是从2023年到2027年,84岁到88岁的“米寿”,或许延伸到2029年的90岁,我等候有一个“静养、读书、写作”期,即所谓“活力养老”的末了闪光、发亮:在静养、维护身体健康为主的前提下,将读书、写作、学术研讨的偏向,转向“追问人性、百姓性,探究老年人生的生与死的素质”,末了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呈现完整、真实的自我。我想到做到。从7月29日摔倒后的一个月,我集中阅读了9本关于养老、殒命的作品,并做了细致笔记。
从2019年和老伴共度生死最先进入“养老学”研讨领域,到了2023年,整整4年以后,我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入进去,这将是一个更深切、广阔的新天地。目前所能写下的,仅是我开端的思考。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生养率下降,老年期延伸,人的生命进程产生巨大变化,人类进入了长寿时代。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冲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摆布,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冲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人民网)
应当说,我国、世界,以致全人类,对老龄化时代所带来的问题,都缺少思想准备。全部社会陷入手足无措或无所作为的困境,而身处个中的老年人,则陷入惶惑甚至恐惧之中。这似乎都是能够理解的。
难道老龄化仅仅带来危急,没有出现生机?
长寿时代,会不会给我们这些老年人带来生命进展的新的可能性?我认为,恰恰是长寿时代转变了老龄人生的既定道路与命运。
《奔腾白叟院》(2012)剧照。
在传统中,人生分三个阶段:进修—工作—养老,是一个赓续走向衰亡的过程。在这样的人生逻辑里,“养老”就是“等死”。但长寿时代的白叟,寿命的延伸,也同时意味着身体与精神的延伸,休息参与率的提升。这样,就有了重新“进修”与“工作”,重新创造物质与精神财产的时机,甚至有了继续无所作为、中有作为,至少是小有作为的可能。同时,由于处于前所未有的高科技时代,老年人智力的意义与价值就更加凸显出来。我想过这样的问题:我的学术研讨是呆板人能替代的吗?有的基于实际与史料的研讨,可能呆板人也能做;那些基于个大家生经验与渗入个别生命体验的研讨,就很难被取代。
这样与当下、现实接洽密切的学术研讨,再加上小我私家主体性的参与,恰恰是我的主要追求,也是优势地点。老年人有雄厚、复杂的人生阅历和生命体验,在新科技时代的人文学科的研讨领域,会引发出迥殊的生命活力:在呆板人的挑战下,高智商的老年人弥足珍贵。
老年人的智力、创造力,毫不克不及低估。以我自己为例,从2002年63岁退休,到2023年84岁,20年来我一直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而且赓续趋势顶峰。有学生统计说,我的三分之二的著作,都写在退休之后,一直保持在高水平。
据研讨者阐明,人的智力分“晶体智力”(知识,实际)和“流体智力”(人生经验,生命体验,设想力与创造力)两方面。一样平常说来,越到老年,就越趋于保守研讨。这是由于流体智力不足,也没有勇气与伶俐否定、超出自己,还有的老年人落入“成功人士”陷阱,醉心于各种应付并从中获利,而无法保持寂寞中的独立研讨。我的老年期研讨,也有主要依赖晶体智力的,偏于展现研讨对象的复杂性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仰仗流体智力,满怀好奇心开辟自己的设想力,自觉追求老年学术的“创造性顶点”。
能够说,正是在2022—2023年,我的思维活跃度,设想力与创造力都到达了顶峰。目前,倏忽摔倒在地,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进展自己在进入衰老、殒命期的最初阶段,至少在“88米寿”之前,还能保持思维的相对活跃,还能设想、创造,开拓思想与学术的新未来。
设想二:进行“我是谁”的追问
在《九十岁的一年》里,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
为了你,我已摆脱了自我不戴面具地践行生活……即我心田最深处的那种生活。
为了你,我已摆脱了自我不戴面具地践行生活……即我心田最深处的那种生活。
我眼一亮,心一动:这真一语道破了老年人生的素质!这也是我的“养老学”思考和研讨的焦点。
我在许多文章和讲话里都一再提到,作为一小我私家,迥殊是我国人,我们一直是“戴着面具”的:从童年、少年接受学校教育,就最先学会“听话”;到了青年、中年、老年阶段,成为社会的一员,你的职业、身份、地位有形之中也成为一个卸不下的面具。你能说甚么,做甚么,都有规定,毫不克不及越轨。实际上,每一小我私家都是一个“群体性”的、“我们”式的存在,而不是个别性的“我”的存在:内涵的自我一直处在被掩藏、克制,不被承认,以致自己也不知晓的状态。
目前老了,退休了,脱离了单元,成了养老院里的一个平凡住民,没有头衔、身份、地位的老头、老太。直到此刻、目前,你才能够摆脱你原有的存世身份,自由、放开地活着,最先谛听你心田深处的声响,让你素质性的存在展现出来,由单一的自我变成多重自我,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才找到了独一无二的自我。
这不但是一个重新寻找、发明与服从的生命过程,更包括自我人性的重新调解。除此之外,还要有人性的新进展——把自己曾有过,却阴差阳错没有实现或没有充分实现的兴趣、兴趣、神驰发掘出来,把自己的最大潜能施展尽致。重建了自我,生命是以有了一种新的存在形态。有了老年人生的回归与重建,只管行动蹒跚,却成了“超出性的白叟”,这就是“老中的不老”:虽然虚弱了,得到了许多,但人性超出了。
《奔腾白叟院》(2012)剧照。
因而,我倏忽觉醒:虽然我倒下了,却回归更深维度的自我,成为内涵的“人”,呈现素质性的自我存在。这样,我也就能够坦然回覆“我是谁”这小我私家生的基础问题。这样的追问,从青少年最先,到了年老临终,才会有一个完整、可信的答案。
这就是我在生命末了阶段的责任与任务:进行“我是谁”的追问。
起首,这是一个“连自己也说不清”的,“远比人们描述中、设想中的‘钱理群’要复杂得多”的钱理群。我在《钱理群的另一面》的“后记”里这样写道:
说我“激进”,实在在生活理论中,我是相当保守、稳健,有许多妥协的;说我是“思想的战士”,实在我心田更神驰学者的宁静,并更重视自己学术上的追求的;说我“天真”,实在是深谙“油滑”的;说我“敢说真话”,实在是欲说还止,并如鲁迅所说,常常“骗人”的。人们所写的“我”,有许多反应了我的某些侧面;但同时也是他们心中的“钱理群”,或者说是进展看到的“钱理群”,有自己客观融入的“钱理群”。客观、真实的钱理群,是多元的,且彼此抵牾的。
说我“激进”,实在在生活理论中,我是相当保守、稳健,有许多妥协的;说我是“思想的战士”,实在我心田更神驰学者的宁静,并更重视自己学术上的追求的;说我“天真”,实在是深谙“油滑”的;说我“敢说真话”,实在是欲说还止,并如鲁迅所说,常常“骗人”的。人们所写的“我”,有许多反应了我的某些侧面;但同时也是他们心中的“钱理群”,或者说是进展看到的“钱理群”,有自己客观融入的“钱理群”。客观、真实的钱理群,是多元的,且彼此抵牾的。
这是作为社会性、时代性存在的钱理群:生活在现行体系体例下,在与体系体例的周旋中生存下来,又维护了自己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又有冷静、制止,进行一定妥协的理性。永远不满意现状,是永远的反对派,永远站在布衣立场,永远处于体系体例的边缘地位,又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属于鲁迅说的“真的知识阶层”。
这是忧国、忧民、忧世界、忧人类、忧自己、忧天然、忧宇宙,忧过去、忧目前、忧未来的钱理群。越到暮年,越感到“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自己有关,时刻不忘“脚踏大地,仰望星空”,“想大问题,做大事变”。
这是保持老年抱负主义与老年现实主义的钱理群。人们称他为“当代堂吉诃德”,又有越来越浓厚的“哈姆雷特气”。钱理群“永远走在鲁迅阴影下”,固执而执着地以思想家鲁迅的思想为自己的精神资本,并且自觉承担将鲁迅思想转化为当下我国,迥殊是年青一代精神资本的历史任务。这是牢牢掌控自己的“历史中间物”定位的钱理群,因而赓续质疑、反省自我。
这是沉湎于“一间屋,一本书,一杯茶”,永远妙想天开,又喜好在客堂里高谈阔论、乱说八道、畅怀大笑的钱理群。这里还有一个作为个别的存在,本性化的钱理群。自称“天然之子”的钱理群,说自己“本性上更靠近大天然。只有在大天然中,才感到自由、自在和自适。处在人群中,则经常有扞格难入之感,越到老年越是云云”。
即使是旅游,我对所谓人文景观一直没有兴趣,我觉得个中的子虚成分太多。真正让我动心的,永远是那本真的大天然。这样的雷同天然崇敬的心理,还有相关的小儿崇敬,实在都来自“五四”——我承认,自己素质上是“五四之子”。(《钱理群的另一面》)
还有一个永远保持童心的“老顽童”钱理群。我和同为养老院住民的儿童文学家金波互助写了一本《我与童年的对谈》,就说“我国有两个成语,最实用于人的暮年,一个是老态龙钟,再一个是入土为安”,但又不是简朴地回到童年,个中有老年的阅历与伶俐。“把老年的伶俐和童年的真诚连系起来,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提升”。我最看重的“童心”,就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万事万物本能的直觉回响反应,不受任何拘束和限制的设想力:这都是儿童的本性”。我这一生,最大的特点、优势,就是任何时候,迥殊是人生每一个重要转机点,都保持与发扬儿童本性,对未来充满好奇心、设想力,也就有了不竭的创造力。
这是焕发艺术本性的钱理群。“我经常关注千姿百态的修建物在蓝天、白云、阳光映照下所显示的线条、轮廓、色采等方式的美”,“一连拍摄了好几张‘风筝飘浮于晴空中’的照片,意在表达我心田的‘蓝色’感:那末一种透亮的、饱满的,仿佛要溢出的,让你沉浸、刻骨铭心的‘蓝’”(《钱理群的另一面》)!我就是鲁迅笔下的“腊叶”:“在红,黄和绿的斑驳中,明眸似的向人凝望”(《野草》)。
《奔腾白叟院》(2012)剧照。
钱理群照样生成的演出艺术家。从小就喜好唱京剧;小学五年级还由于在上海市小学生演讲比赛中得了奖而被影戏厂看中,在《三毛流浪记》里扮演了“阔少爷”的脚色;厥后又到场少年儿童剧团,为1949年刚进驻上海的解放军做慰劳演出;20世纪50年代在南师附小和南师附中读小学和中学,都是学生剧团的头儿,自编自导自演《我是流浪儿》《二十年后》等话剧;60年代在贵州教书期间,还担当话剧《年青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的配角;90年代成了北大教授,还在百年校庆组织编写、演出话剧《蔡元培》。这样的演出习性也渗出到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视“朗读”在中小学语文、大学文学教育中的感化。我的上课也具有演出性,很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演出性也渗出到我的思想、思维方式中,我喜好做“大概括,大判断”,就具有某种“浮夸”的成分。也是以被批评为“不严谨”,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失为一个特点,以致优势。直到2023年出版的《我国古代文学新讲》照样一部“有声响的文学史”,附有我朗读古代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作品的录音:这样的学术与演出艺术的连系,确实是属于钱理群的。
因而,又有了“卸上面具”的钱理群。2005年66岁华诞那一天,在老伴崔可忻帮忙下,我故意做了一次“演出”,也是暮年末了的“演出”:拍下一组“怪脸相”。“用浮夸的方式,显示平时受克制的一些心田情绪。自由地故作讴歌、欣喜、痛楚、滑稽、欢乐、作怪、调皮、悲伤、懊丧、谄媚、高呼、沉思状……”,“这背后自有一种真脾气”(《钱理群的另一面》)。也能够说,这是人到暮年,对自己隐藏、掩藏的心田世界的一次逼视与透露,但却是以一种浮夸的演出来显示。世人看了,不禁哑然一笑。这正是我故意留下的“末了形象”:“这是一个可爱的老头儿”。“这背后有几层意义:一是真诚——但有点儿傻;二是没有机心——但不懂油滑;三是天真——但幼稚;四是永远长不大,是个老大人”。“是以,‘可爱的人’也是‘可笑的人’”(《脚踏大地,仰望星空:钱理群画传》)。
终极抱负:超出性
正当我热中于总结自己一生,思考“我是谁”,将自我现实理性化、抽象化时,我读到了《临终心理与伴随研讨》,又猛然惊醒:我这样理性思考、总结“我是谁”,当然很重要,也很不容易;但如果是以将自我现实凝结化、绝对化,也预伏着很大的危险。
《奔腾白叟院》(2012)剧照。
据相关学者的调查、研讨,老年人到了生命的临终时刻,“身体得到更多的功能,自我也越发无力维持它所建立的秩序,而病人也同时感受他好像不再是‘本来的自己’”,跟着“自我现实一层层的褪去”,人的意识就“从自我现实的意识转化到超个别的整全意识”。既回归个别生命的内涵自我,又融入宇宙大我之中,“与崇高领域缔结,与他人进展前所未有的亲密,宛如小我私家返回母亲的怀里”,就进入一种有别于自我现实的,研讨者称之为的“灵性生命状态”:“从本来复杂的人世世事中脱离了出来,用灵魂去瞥见每一件事变,而每一件事都没有必须说出的意义”,只是“带着慈意,专注着、笑容着、爱护保重着”。“殒命不但在心理机制上供应完善的归途,与这个机制相伴的精神领域也供应完善终结”,“每一个非猝死临终的人应当都市履历末了的‘良善’时刻”。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寿终正寝”吧。
但这样的临终过程又是相当“小我私家化”的。宁静、安然之外,也会陷入充实、焦虑,甚至倏忽出现“怪异”。更多的是同时包含宁静与骚动,心碎与幸福,冷酸与暖和,摄取与给予。(以上接头见《临终心理与伴随研讨》)
在看清楚这样的生命归宿以后,我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认清“我是谁”,又不克不及将现实存在的自我终极化,而是要在面临弗成避免的衰老与殒命时,迅速地从自我现实中撤离出来,让素心臣服于天然的生死流转,进入生死相通的濒临状态,从而获得新的灵性生命。平静、安闲、协调,自有一种超出性的感受。这大概就是我的养白叟生终究的抱负与目标了。
本文选自《养白叟生:新时机,再出发》,较原文有删省修改。已获得出版社受权刊发。
原文作者/钱理群
摘编/何也
编纂/张进
导语校正/赵琳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