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2 05:50:32
  • 阅读(10350)
  • 评论(12)
  •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岛内多个团体10日举行“挺陆配、反毒害”大游行,高举“反霸凌”旗帜,抗议陆委会要求原陆籍人士补交丧失客籍证明的做法。

    据台湾《旺报》5月11日报道,这场大游行是由更生党与新党发起的。游行部队10日下午3时从“中正纪念堂”出发,现场有大陆配偶带孩子参与抗争。他们高喊“挺陆配、反毒害”“挺陆配、反霸凌”口号,抵达“立法院”群贤楼后,陆配轮番上台分享心声。陆配魏彩云表示,她在台湾生活的时间比在大陆还久,25岁过来,如今已55岁,现在叫她们回去除户,“是否是找麻烦?”魏彩云表示,希望陆委会不要制造困扰,她们在大陆已没有户籍。谈及是否跟陆委会和海基会沟通,她说,德律风已很久都打不通了,本身只能连忙想举措回去处理。

    游行主办团体认为,陆配在台多年落地生根,如今却被突袭式要求补交丧失客籍证明,有人前往大陆奔波11天却无法办理,原因是外地户政单位已被归并,在实务上难以合营。他们呼吁民进党当局同意符合特定前提者以具结书替代,包括年满65岁、中低支出户或近5年不曾返陆者,减轻弱势者的负担。

    游行发起人吴轼子称,很多陆配在台生活多年,安分守法,如今却突然被要求补件,等同于翻旧账、增加行政压力。他强调,这些人已取得台湾身份证,不应再要求提出除籍证明。新党副秘书长游智彬称,陆配是台湾媳妇、台湾妈妈,民进党没有疼惜陆配,“今天民进党欺负陆配,是违法的,要把民进党拉下来”。他痛批,民进党当局拿陆配开刀,根本是以法律手段进行政治整理。

    展开剩余 68 %

    陆委会10日则以书面回应称,现在措施可处理绝大多数状况,有其他疑难杂症可向台“移民署”、陆委会和海基会反应,都能够得到办理。

    台“移民署”日前通知在台定居及设有户籍的陆配,3个月内补交“丧失客籍证明的公证书”,否则将撤销在台户籍挂号,连年幼时期就来台的陆配二代也在列。此事在岛内引发庞大争议,在强大压力下,陆委会副主委梁文杰4月16日称,对陆配补交刊出大陆户籍文件适用具结前提再放宽,从原来四类再新增可申请延后赴陆办理几大类。

    针对陆配除籍争议,国台办谈话人朱凤莲痛批,从“武统”言论罗织罪名逼迫大陆配偶骨肉分离,到强力要求大陆配偶补交证明,民进党当局制造“绿色恐怖”、升高两岸对立,日趋不择手段、不顾人伦。“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不是仇人,都是中华民族,都是中国人、一家人,就是要常来常往走近走亲,这是任何政治势力都拦截不了的。”朱凤莲表示,民进党当局倒行逆施,限定两岸交流合作,损伤两岸同胞利益福祉,企图谋“独”,必遭失败。她说,“涉及到户籍管理的事宜,有关部门一贯是依法依规处理”。台媒称,所谓“依法依规”,意味着大陆有关部门将予以协助。

    陆配张桂兰5月10日在台湾《联合报》撰文称,自从上个月初收到“移民署”寄来的补件通知,虽万般无法,但仍积极办理,“一个月来,不夸张地说,不仅是我家,连同我娘家全被这一纸证明搞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生活受到严峻的冲击”。她的娘家大哥奔走派出所、收支境管理局、公安局,皆未果。派出所说,其以前的身份证早已过期失效,他们无法办理。“若要除籍,我必须先申请大陆二代身份证,再刊出然后公证。也就是说为了交上这一纸证明,要先取得大陆身份证,然后再连忙 刊出它,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谬妄更难以想象的事吗?”

    随着3个月期限逼近,张桂兰焦虑日增,寝食难安,“这个母亲节很不快乐”。她在文章中写道,民进党当局一方面要陆配回大陆办理补件,另一方面又放肆宣传赴陆风险,“事实上,经常和老师去大陆旅行的同伙说,大陆对台胞特别和睦”。张桂兰称,母亲节到了,本该是一个团圆庆贺的日子,陆配妈妈却无法安心过节,还在为一纸证明奋斗,有的奔波在路上,有的千里迢迢回到田园寻找遗失的证明,“只有结案或取消不公道的政策,才能让身为台湾母亲、台湾媳妇的陆配生活回归正轨,否则这日子还让不让人过?”

    台湾《中国时报》刊登的一篇言论称,除籍证明表面上看似一项行政补件步伐,实际上却掀起一波波家庭的不安与心寒。不少陆籍配偶中,有人嫁来台湾30年,从青春光阴走到白发初生,养儿育女,日复一日照料家庭与长辈,诚实纳税、依法生活。她们早已经是地道的台湾人,是家人、邻居,是病床边冷静等待的照护者,是在菜市场、超商、工厂里积极打拼的辛苦劳工,“如今却因为一纸通知,好像成了随时可能被驱离的‘外人’”。她们惊骇不安,四处求证文件来源与办理方式,但因年代久远、家乡偏偏远,根本无从取得证明;有人打遍海基会与移民署德律风无人接听,只能亲身奔波,换来一场场无解的等待。更使人痛心的是,这些政策波及的不只是她们本人,还可能延长至在台出生、成长的新二代。文章称,两岸婚姻从来不该是意识形态的战场。陆配来台,不是为了政治,而是为了家庭、为了爱情、为了生活。她们早已在这里落地生根,与台湾命运紧紧相系,文章呼吁当局“请勿将陆配看成政治奋斗工具”。“今天我们怎么对待陆配,明天也可能映照我们如何对待本身人。政策能够严谨,但更应有人味”。(陈立非)

    发布于:北京市
    3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