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8 11:38:30
  • 阅读(3690)
  • 评论(16)
  • 从跟着丈夫来上海的保洁员,到打造国之重器的大工匠,山东籍男子朱瑞霞,在上海崇明铺就了一条不凡的人生轨迹。

    27年前,来自山东菏泽的农村姑娘朱瑞霞跟随丈夫程建华,踏入了中船团体江南造船(团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江南造船”)的大门。由于其时厂里不招收女焊工,她就以清洁工的身份“蹭”进车间,自学焊接妙技,后成功“转正”。

    从清洁工到班组技术主干,到焊接技术创新带头人,再到以她的名字定名的“朱瑞霞劳模创新工作室”,在焊接岗位上奋斗20多年的她,带领团队为“远望”系列船、“雪龙2”号、南昌舰等大国重器“缝合筋骨”。

    朱瑞霞在工作岗位上焊接。 微信"大众号“江南造船” 图

    而更让她自豪的是,她的儿子,昔日的叛逆少年,如今已成长为江南造船分公司的一位良好工程师;儿媳亦投身造船事业,共筑梦想。这五口之家的故事,解释了工匠精神如何经过“家训”代代相传。

    展开剩余 85 %

    “家国万里 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启幕。 澎湃旧事记者 吴栋 摄

    5月14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扬部、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虹口区委宣扬部、上海播送电视台协办的“家国万里 韶光故事会”上海市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主题活动在位于苏州河边的上海邮政博物馆温情启幕。多组受邀家庭陆续登台,现场报告属于他们跨越年代的家风故事和家国情怀,朱瑞霞家庭也在受邀之列。

    活动前,朱瑞霞向澎湃旧事(www.thepaper.cn)记者报告了自己和家人在上海的奋斗历程,阐述了自己如何为我国船舶事业厚植新期间“家”力量。

    从清洁工到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1998年,25岁的朱瑞霞跟随丈夫程建华从山东菏泽农村来到上海,进入江南造船,以清洁工身份学艺。“那时候师傅们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连男工都不愿教,更别说我一个扫地的女工。”她回想道,每天完成清扫任务后,她就偷偷观察师傅操作,用黑玻璃当护目镜,在簿子上记录手势细节,下班后就在工作台上练习烧焊。由于焊枪很重,为练臂力,她就在手臂绑木块举行负重锻炼。

    朱瑞霞说,“我生长在农村,父亲是退伍军人、老党员,母亲是农民,怙恃从小教育我‘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脚踏实地,男孩子能做的事,女同志也能做下来。’。”于是,“男同志能做的事,女同志也能做下来”,这句带着山东口音的宣言,成了她与运气比力的开端。

    每天下班后加练3小时,周六周日责任加班,她保持了半年,落下了烫伤的水泡和红肿的关节,以及被弧光灼伤的“熊猫眼”。

    半年后,她主动申请转岗,成了其时江南造船唯一的女焊工。

    至今,朱瑞霞已经到场了“远望”系列船、“雪龙2”号、南昌舰等国度重点项目的焊接工作。她说,其时有人高度评价称:“你焊的管子可以免检。”但压力也随之而来,“我其时就想,船一出海就是半年,我的焊接如果出问题,就是性命关天。”

    正是由于这种“轴”,朱瑞霞先后攻克了镍铜管焊接变形、HDR不锈钢焊接、钛合金焊接等一系列高难度问题。她主导研发了十余项焊接专利技术,攻克了薄壁管道焊接难题,还创新研制了特有的工装,得到本国专家的认可和推行应用。

    2016年6月,以朱瑞霞名字定名的工作室成立。工作室汇聚了焊工、铜工、钳工等高妙技成员,建立了焊接妙技实训工场、铜工妙技实训工场、钳工妙技实训工场,对新进员工、妙技品级提升的员工举行妙技实训,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2019年朱瑞霞被评为全国劳动圭臬标准。 受访者供图

    朱瑞霞还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劳动圭臬标准”“上海市三八红旗头”“崇明区道德圭臬标准”等声誉称呼,还是我国妇女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崇明区评为2019年度“最美崇明人”。

    朱瑞霞认为,工匠精神是“字斟句酌、勇于创新、担当责任”。她日间解决技术难题,夜晚钻研新工艺,始终走在技术前沿。她坚信,只需脚踏实地,寻常的岗位也能创造不寻常的价值。

    工匠精神的“家”表达

    做一件事就要脚踏实地,这贯穿了朱瑞霞的全部职业生涯,同样成了她传给儿子、徒弟甚至孙辈的“家训”。

    2009年,在老家沉迷网吧的儿子被她带到船厂体验生活,在40℃的船舱干了半个月后,少年彻底“服软”:“妈妈,我要好好学习。”如今,她的儿子已是江南造船子公司的一位工程师。

    在她看来,大国工匠的根基,正是千千切切家庭里“脚踏实地”的传承。

    朱瑞霞一家五口。 受访者供图

    “教育孩子不是靠说教,是靠做给他们看。”她常把徒弟们当孩子带,自掏腰包请吃饭、下班后私聊疏导生理,她先后为江南造船带教出26名徒弟,其中14名成为高级工。

    朱瑞霞和徒弟蔡春茂。 微信"大众号“江南造船” 图

    90后徒弟蔡春茂从重庆农村走来,如今成了班组长。在“江南造船”微信"大众号上,蔡春茂自述了自己和师傅朱瑞霞的故事。

    他报告,自己出生在重庆綦江,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2000年跟随怙恃一路来到了长兴岛。2009年中学毕业,成绩不抱负,在从没接触过焊接的情况下,报了一门叫作“冷焊”的专业,加入了江南技校。

    由于自己生成内向,日常平凡默不作声,蔡春茂在学习历程中遇到不懂、不会的地方,都羞于向老师就教,所以自己的焊接技术遇到了瓶颈,久久没有提升,这让他困扰、担忧。直到他遇到了亦师亦母的朱瑞霞。

    2010年,朱瑞霞担当上海市星光计划集训的培训老师,一开始,她并没有过多留意到这个不爱说话的蔡春茂。直到有一天,蔡春茂眉骨上顶了很长一道疤去上课,朱瑞霞才注意到蔡春茂,那道疤是蔡春茂用砂轮机锯钢管的时候,砂轮片崩到了眼罩,由于力量太大,眉骨破了一道口子。朱瑞霞刚开始还以为蔡春茂是调皮打架才受伤的,后来,朱瑞霞看出来了蔡春茂的内向,就开始关注他,悉心教导。

    朱瑞霞的微信朋友圈里,8个月大的孙子和船舶焊缝的照片交替涌现。被问及对孙辈的期待,她开玩笑:“不行就跟着奶奶烧电焊!”但随即正色,“不管做什么,要有担当。”

    朱瑞霞和徒弟们在工作。 受访者供图

    在朱瑞霞的字典里,“家”与“国”从未分开。“办法总比难题多”“做一件事就要脚踏实地”,从清洁工到妙技带头人,从管束儿子到培养徒弟,她将农村怙恃的话升华为工匠精神的注脚。

    朱瑞霞用26年解释了保持与热爱的力量,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一代工匠精神的传承,在火花与汗水中,誊写属于我国制造的荣光。

    除朱瑞霞家庭之外,在“家国万里 韶光故事会”上,徐光启、黄炎培等名流子女分享先辈精神;航空等领域的家庭显现了几代人投身国度建设的贡献精神;新上海人、本国朋友及海归家庭也分享了他们在沪安家立业的故事,表现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品行。

    这场“韶光故事会”不仅是一次家风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对话。从历史名流的家训到普通家庭的坚守,从传统文化的守护到现代都市的融合,上海正以家庭文明建设为纽带,凝聚城市精神,誊写新期间的家国篇章。

    公布于:上海市
    4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