欙鳇茽餐新闻网
记者5月16日从自然之友野鸟会获悉,5月15日,北京迁移猛禽监测项目记录到项目开展以来的第37种猛禽——海内罕有的棕腹隼雕,这也是北京鸟类新记录。记者别的从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获悉,亦庄近日也发现了首次在北京现身的棕腹大仙鹟和中华仙鹟。北京新记录的野生鸟类再添3种。
5月15日,北京迁移猛禽监测项目记录到棕腹隼雕。何方 摄
亦庄发现棕腹大仙鹟、中华仙鹟
今年4月21日,《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5)》发布,最新版的名录显示,全市陆生野生动物已达620种,较2024年的612种新增了8种,其中鸟类达到了527种,新增加的8种全部为鸟类。往常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北京又新记录了3种鸟。
日前,有鸟类爱好者在北京亦庄发现了棕腹大仙鹟和中华仙鹟的踪迹。经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监测人员与《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5年版)》对比,确认这两种鸟是北京鸟类新记录。
展开盈余 76 %据监测人员介绍,此次首次在北京现身的棕腹大仙鹟是鹟科仙鹟属鸟类,体长16-19厘米,雄鸟头顶前部、眉区钴蓝色,上体深蓝色,下体橙褐色至浅黄色,色彩艳丽;雌鸟则以深橄榄褐色为主。它们繁殖于中国中部与南部,越冬于东南亚地区。
令很多鸟类爱好者惊奇的是,主要漫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罕有候鸟中华仙鹟,首次在北京现身,拓宽了人们对其漫衍局限的认知,为鸟类迁移路线和生态习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实习观察员拍到新记录猛禽
5月15日,北京迁移猛禽监测项目记录到猛禽棕腹隼雕,项目实习观察员何方向记者报告了此次难忘的履历。
当天,何方跟项目观察员沙菲在点位值班,进行拍照和写记录,其他观察员和热心鸟友担任观察。“今天的天色不好,一上山就有雾,天色又热,云山雾罩的环境不利于观察细节,鸟类喙型大小、翅下纹路等基本看不见,只能通过剪影来判断。”她说。
10点摆布,5号山头山前、山后接续不停地有凤头蜂鹰飞过,构成了“鹰柱”景观。不久,她的头顶飞过一只深色型凤头蜂鹰,很多鸟友对其进行追拍,而它的身后又飞来一只“大家伙”。“后来这只猛禽飞到我面前高处时,我抬手举起相机连拍,拍完看了一眼。这只鸟腹面白,羽缘深,我不认识。”她说,在场的观察员通过千里镜初步判断,这是只浅色型的靴隼雕。
包含何方在内的很多观察员没见过浅色型的靴隼雕,她开心肠对着相机拍了照片,发给鸟友白杉炫耀。白杉复兴:“这不棕腹隼雕吗?”何方觉得他开打趣——棕腹隼雕在云南也不罕见。这只“白鸟”飞过木平台时,现场的鸟友杨庆拍到更高清的照片。
当晚,何方整理照片并发到项目群里总结监测情况,项目观察员许哲浩灵敏地指出,这更像棕腹隼雕,因为它的飞羽没有浅色型靴隼雕那末黑。第二次有人提“棕腹隼雕”,引起了何方的注意,她把图发到“懂鸟”小步伐识别,结果显示:棕腹隼雕,90.5%的可能性。
群里的监测员都镇静起来,值班的去扒拉相机,找照片;没值班的找现场鸟友,要不同角度的图。鸟友杨庆拍到的高清照提供了这只猛禽枢纽的半侧面,可以看到头部的细节。终究在项目组专家组老师们讨论之后,一致认定,这只鸟正是北京新记录——棕腹隼雕幼鸟。
棕腹隼雕是中型猛禽,漫衍于中国云南极西南部和海南岛,迷鸟曾见于甘肃。“我们很少见到棕腹隼雕,图鉴上大部分也是成鸟的形态。《中国鸟类图鉴-猛禽版》描述它称,未成鸟胸腹翅下均皎洁皎洁,极为能干。”她说。
5月15日,棕腹隼雕飞过百望山。杨庆 摄
拍到罕有猛禽犹如“过年”,群里有人破晓还发红包
何方说,作为猛禽监测项目的实习“菜鸟”,她看到的猛禽并未几。拍摄时,她差点将这只猛禽当成浅色型蜂鹰忽视,只是习惯性地抬手拍了十张同角度照片。“拍完就垂头写记录,乃至没有对它进行多一些的观察,往常异常悔恨。”
她坦言,当天早晨群里进行判定时,她内心十分紧张,抱着图鉴等结果,“彷佛我娃在高考”。结果出来后,所有人都异常镇静,这是项目2012年发起以来,监测到的第37种猛禽记录,且是罕有的鸟种,“的确是百望山又一奇迹,项目组的每位成员都被幸福感击中了,第二天我一早5点起床,看见大群里另有前辈破晓发红包庆祝,的确像过年一样。”
她说,猛禽监测听起来很酷,其实很辛苦。早春坐在黑山头,风刮得站不住脚,穿三层羽绒服还是冷,赶高低雨天,监测员浑身湿透,眼睛都睁不开,还能从早上6点多坚守到中午,“零记录”下撤;天渐渐热起来,大太阳下值班,汗在防晒服上一圈一圈留下白印子。大家都坚持着,乐此不疲,有一部分原因是有机会赶上“妖怪”(罕有鸟种),比如蛇雕、玉带海雕、棕腹隼雕。但更多的时候,观察员是用自己的时光陪伴猛禽,迎接它们归来,期待它们安全回到繁殖地,盼愿着它们进入新的生命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一起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体会与自然共生的玄妙,这大概是我们人类才会有的浪漫情怀。”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牵 校对 柳宝庆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