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6 16:57:10
  • 阅读(634)
  • 评论(52)
  • 当电子屏的蓝光吞噬深夜,当碎片化信息将思考切割成零星的拼图,我再次翻开《平凡的世界》泛黄的扉页。路遥笔下的黄土高原像一轴慢慢睁开的水墨长卷,粗粝的笔触里藏着比短视频更震撼的生命叙事,让我在快餐式浏览盛行的时代,重新触摸到典范文本滚烫的灵魂。

    初读这部作品时,我不外是在课间潦草翻完的旁观者,只记着了孙少平脸上的煤灰与田晓霞白裙的剪影。而当我履历了大学社团竞选的挫败、专业学习的瓶颈,在某个凌晨重读此书,突然发现那些在黄土高原上跋涉的身影,竟与我们这代人在钢筋森林里的渺茫如此相似。

    书中最感人的,是平凡者在魔难中生长出的诗意。孙少平蜷缩在漏风的窑洞,就着摇曳的烛光浏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田润叶在包办婚姻的枷锁束缚下,将少女心事藏进泛黄的日记本。这些在生存夹缝中服从精神高地的瞬间,恰似暗夜中的萤火虫,照亮了现代青年在“内卷”与“躺平”间扭捏的精神困境。当我在图书馆抱着专业书倘佯,总会想起少平在矿井下保持写作的身影——本来真正的高贵,是在泥泞中依旧瞻仰星空的勇气。

    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爱情与亲情,更像是一面魔镜,照见了我们心田深处最柔嫩的渴望。少安与秀莲相濡以沫的婚姻,在物资匮乏中绽放出淳厚的光芒;少平与晓霞超出世俗的精神共鸣,如同一束穿透云层的光,让我们相信爱情本真的模样。这让我想起社团里并肩作战的伙伴,想起归家时母亲新晒的棉被,本来最深沉的情绪,历来不在朋友圈的点赞里,而在那些具体而微的温暖中。

    睁开剩余 42 %

    作为一部雕刻着时代暗码的史诗,《平凡的世界》让我读懂了“个人叙事” 与“时代注脚”的深入关联。从人民公社的集体劳动抵家庭联产承包义务制的推行,从双水村的土窑洞到黄原城的水泥建筑,每个人物都是历史齿轮上的微光。这让我在“Z 世代”的标签下,重新思考青年与时代的关系——或许我们无需成为振臂高呼的英雄,只需像书中的平常人那样,在时代的浪潮里站稳自己的地位,便足以造诣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

    合上书卷,窗外的城市灯火依旧明亮。但我知道,那个在黄土高原上倔强生长的灵魂,已悄然住进了我的青春。在这个典范被解构、深度浏览式微的时代,重读《平凡的世界》就像一场与自己的息争仪式——它教会我们,平凡不是平庸的借口,而是生命最本真的底色;魔难不是沉沦的来由,而是淬炼灵魂的熔炉。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悟走向未来,或许就能在平凡的日子里,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不平凡诗篇。

    文/唐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应急管理与平安工程学院学生

    编纂 王硕

    校对 柳宝庆

    公布于:北京市
    3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