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08 21:08:30
  • 阅读(9470)
  • 评论(53)
  • 一场音乐节,一座“青春之城”的经(jing)济和文化脉动。

    日前,2025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在虎门公(gong)园开麦(mai),吸引来自天下各地约8万名乐迷,与千里之外的北京同频共振,成为“五一档”唯一一场南北双(shuang)城同期举(ju)办的音乐节。

    在音乐节等重磅(pang)活动助力之下,五一期间,东莞全市共接待游客357.5万人次,同比增长(chang)22.3%,实现旅游支出20.8亿元,同比增长(chang)31.2%,增速双(shuang)双(shuang)位居(ju)重点城市前列。

    无论是人气之旺、消费力之强还是年青人之豪情(qing)澎湃,无不折(she)射出文旅融合开释出的巨(ju)大(da)消费潜力,在内部环境日益不确定(ding)性的当下,更凸显出东莞这座开放之城的发展底气。

    无论风吹(chui)浪(lang)打,我自岿然不动,这是一代年青人的文化自信,也(ye)是一座科(ke)技制(zhi)造(zao)强市的发展定(ding)力。

    2025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现场。

    展开剩余 91 %

    01

    音乐节扎堆,东莞何故脱(tuo)颖而出?

    本年五一期间,天下共有20多(duo)座城市举(ju)办近30场音乐节,从一线城市到新一线城市再到县(xian)城,从国际知名的大(da)型(xing)音乐节到小范围的本土音乐节,不一而足(zu)。

    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无疑是其中的“顶流(liu)”。据统计,短短三天时间,就有约8万名乐迷涌入现场,其中近8成来自市外,初(chu)步统计拉动文旅、餐饮、住(zhu)宿、交通、商超级相(xiang)关行业消费约2.8亿元,“五一进莞看草莓音乐节吃烧鹅”等话题连续登上(shang)交际媒体(ti)热搜榜。

    草莓音乐节与东莞可谓双(shuang)向奔赴。作(zuo)为亚洲最大(da)的户外音乐节巡(xun)游品牌之一,草莓音乐节被誉为城市青年的文化盛会,与东莞“青春之城”的气质极(ji)为契合。数据显示,东莞15-59岁生齿占比超过80%,全市均匀年事只有33岁,堪称天下最年青的城市之一。

    同时,作(zuo)为“最受年青人欢迎(ying)目标地”,东莞一直以“年青人友好”为追求,用最接近年青人的音乐节等潮流(liu)文旅活动,让青春与城市双(shuang)向奔赴。一座愿意为年青人花心机的城市,终将被年青人挑选。

    正由于这一点,草莓音乐节此前先后两次落地东莞,这一次更冠上(shang)“超级”的前缀,且与北京超级草莓音乐节同期登场,北方的云与南方的风跨越千里相(xiang)牵,打破地区(yu)限制(zhi),上(shang)演“双(shuang)城奔赴”的韵事。

    这并非此番音乐节强势出圈的全部原因。与天下各地形形色色的音乐节相(xiang)比,东莞最大(da)的特(te)色当属推出粤语专场和十五运联动,二者都与粤港澳大(da)湾区息息相(xiang)关。

    2025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现场。

    粤语是大(da)湾区共通的文化纽(niu)带,音乐节上(shang)的“大(da)湾区专场”燃爆全城乃(nai)至整个湾区,引发深度共鸣;十五运则是首次由(you)粤港澳三地配合举(ju)办的天下运动会,东莞将音乐节升级为“全民迎(ying)全运”的高兴派对,提前书(shu)写“豪情(qing)全运会 活力大(da)湾区”的盛况。

    东莞打造(zao)众多(duo)文旅项目。

    就此而言,这场音乐节,不只是东莞一城一地的重磅(pang)活动,更是整个粤港澳大(da)湾区同享的文化盛宴。地处粤港澳大(da)湾区几何中心、“黄(huang)金(jin)内湾”的“黄(huang)金(jin)C位”,作(zuo)为岭(ling)南文化的重要发源(yuan)地之一,东莞正以一场场文化活动助力大(da)湾区的深度融合。

    如果说(shuo)湾区特(te)色让音乐节充(chong)满文化磁吸力,那末潮玩、烧鹅等地标元素的存在则充(chong)分体(ti)现了地方特(te)色魅力。

    早(zao)在去年,一只爱听音乐的“莞小鹅”玩偶就曾在音乐节火爆出圈,本年“我国潮玩之都·东莞”板块推出的超人气IP“莞小鹅2.0”更成为打卡核心。这只与众不同的“鹅”之所以频频引来存眷,在于其集齐了东莞最具识别度的两大(da)标签:潮玩之都、美食之都。

    出圈的“莞小鹅”。

    作(zuo)为美食之都的东莞可谓众所周知,作(zuo)为天下唯一的“我国潮玩之都”的东莞,也(ye)在不断打响全球(qiu)知名度。数据显示,东莞临盆了全球(qiu)动漫衍生品的四分之一、我国近85%的潮玩,绝大(da)多(duo)数音乐节、演唱会和大(da)型(xing)活动的潮玩几乎都是“东莞造(zao)”,在主场体(ti)验潮玩文化,无疑更增添音乐节的吸引力。

    音乐节、体(ti)育、美食、潮玩等元素的结合,让人看到一座立体(ti)而多(duo)元的潮流(liu)之城;人山(shan)人海的演出现场与人头攒动的街道交相(xiang)辉映,更看到一座不惧外界挑衅、永葆乐观昂扬(yang)的活力之城。

    可见(jian),音乐节之于东莞从来不只是简朴的演出,更是一场撬动文旅消费、展现城市形象(xiang)、彰显发展决心的平台。

    02

    东莞的文旅消费,为何连续走热?

    音乐节的高人气,只是东莞文旅市场蓬勃发展的缩影。这个五一假期,从音乐节到龙舟赛,从名胜(sheng)事迹到文化场馆(guan),从旅游景点到美食餐厅,引来有数外地游客蜂拥而至。百度迁(qian)徙数据显示,5月1日、3日、4日,东莞多(duo)次进入天下迁(qian)入城市前10名。

    有人气更有消费力。五一期间,东莞游客接待量、旅游支出分别增长(chang)22.3%、 31.2%。游客井喷,体(ti)现的是“人气”之旺;旅游支出高增,代表的是消费力之强;旅游支出增速跑赢出游人次增速,意味(wei)着人均消费有所提升,既是消费升级的体(ti)现,也(ye)是消费市场连续升温的写照。

    东莞文旅市场蓬勃发展。

    东莞并非传统意义上(shang)的旅游城市,长(chang)期作(zuo)为游客输入地而存在,在发展文旅产业方面一直面临周边旅游大(da)市的直接竞争,为何文旅消费能走出一条强劲的增长(chang)曲线?

    文旅融合正是重要答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保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在传统旅游时代,人们更追逐名山(shan)大(da)川(chuan)和名胜(sheng)事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坐拥一流(liu)文旅资源(yuan)天赋的地方才(cai)无机遇脱(tuo)颖而出。但在大(da)众旅游时代,陪同(sui)着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个性化、多(duo)样化、品质化需求连续出现,体(ti)验消费、情(qing)绪价(jia)值和交际需求成为主流(liu),从而为文旅市场翻开更大(da)的设想(xiang)空间,也(ye)为众多(duo)城市带来弯道超车的可能。

    这种背(bei)景下,文旅消费能否连续繁(fan)荣,关键(jian)不在于A级景区数目标多(duo)寡、旅游资源(yuan)的稀缺与否,而是“以文塑旅,以旅促(cu)文”为指引的文旅融合,借助场景立异、科(ke)技赋能不断拓展“文旅+”的边境,将文旅与演艺、潮玩、体(ti)育、美食、商贸等多(duo)元业态融合,开释更大(da)的消费乘数效应。

    刚刚落幕的东莞超级草莓音乐节,就是这一思绪的体(ti)现。音乐节不只是单纯的乐迷狂欢,而是文旅、餐饮、住(zhu)宿、交通、商贸等消费的缩小(da)器。一般而言,演艺经(jing)济的乘数效应高达7-10倍,一场大(da)型(xing)音乐节能拉动的全体(ti)消费有数亿元之多(duo)。

    东莞文旅不断有爆款出现。

    音乐节如此,上(shang)演“水上(shang)速率与豪情(qing)”的龙舟赛、与“2亿分之一”共奔跑的“莞马”、独具特(te)色的漫博(bo)会、凸显“篮(lan)球(qiu)城市”特(te)色的街球(qiu)制(zhi)霸(ba)赛、本年开启的“湾区周末IN东莞”等活动也(ye)是如此。仅五一期间,东莞就举(ju)办了170多(duo)场活动,涵盖“跟着音乐游东莞”“跟着演出游东莞”“跟着书(shu)香游东莞”“跟着非遗游东莞”“跟着展览游东莞”“跟着赛事游东莞”“跟着购物游东莞”等七大(da)板块。

    这些活动的出现,并非简朴“造(zao)节”的结果,而是将本土特(te)色与场景立异相(xiang)结合的产品。借助大(da)型(xing)活动塑造(zao)新的消费场景,创造(zao)新的消费需求,在全方位展现城市形象(xiang)的同时激发更大(da)的消费潜力,正在成为可复制(zhi)可推广的东莞经(jing)验。

    与场景立异齐头并进的,则是科(ke)技与产业赋能,助力东莞这座老牌制(zhi)造(zao)强市升级为“潮流(liu)城市”,也(ye)使得“潮流(liu)”成为东莞文旅的新标签。

    40多(duo)年前,东莞曾经(jing)引领过对外开放的潮流(liu),天下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在此出生。往常,在科(ke)技立异、产业升级、文旅融合交织(zhi)变化的新环境下,东莞再次引领文化立异的潮流(liu)。

    数百万年青人的纷至沓来,让东莞充(chong)满青春与活力的基因;“我国潮玩之都”的存在,让东莞从一开始就站在潮流(liu)之上(shang);人工智能、虚拟(ni)现实等技术一路领跑,更让东莞走在科(ke)技赋能文旅的最前列。

    既有激发消费乘数效应的场景立异,又(you)有赋能城市品牌形象(xiang)的科(ke)技与产业立异,东莞文旅从“网红”到“长(chang)红”的升级之路,愈来愈可期了。

    东莞文旅走向“长(chang)红”。

    03

    经(jing)济发达的地方,文化异样走在前列。

    许多(duo)人对东莞的印(yin)象(xiang),更多(duo)是制(zhi)造(zao)大(da)市、外贸大(da)市、“双(shuang)万”之城、强镇(zhen)经(jing)济等“硬核”的一面,殊不知东莞也(ye)是一座不折(she)不扣的文化强市,集传统与现代、复古与新潮、本土与国际化为一体(ti)。

    近年来,东莞先后四次升级城市的文化定(ding)位。从2001年提出“文化新城”扶植,到2010年的“文假名城”扶植,再到2020年扶植“品质文化之都”,2023年进一步夸大“锚定(ding)文化强市扶植”,迈向从文化大(da)市到文化强市的关键(jian)一跃(yue)。

    剑指文化强市,东莞凭(ping)什么?

    地处东江入海口,扼(e)守珠江口要冲(chong),东莞设市时间虽然不久,但并非从小渔村(cun)演变而来的新城,而是日益壮(zhuang)大(da)的古邑。研讨表明,东莞有着5000多(duo)年的文明史、近1700年的建县(xian)史、1260多(duo)年的建城史,汗青文化底蕴之深挚可见(jian)一斑。

    独特(te)区位的存在,让东莞成为海上(shang)丝绸之路的出发点,也(ye)成为近现代化史的见(jian)证(zheng)者,更成为改革(ge)开放时代大(da)潮的亲历者,构成集岭(ling)南文明重要发源(yuan)地、我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凭据地、改革(ge)开放先行地等为一体(ti)的多(duo)元文化。

    这些标签,每(mei)一个拿出来都有着沉甸甸的重量,足(zu)以打破许多(duo)人关于东莞只是“世界工场(chang)”的偏偏见(jian)。

    东莞市区一角(jiao)。

    固然,作(zuo)为制(zhi)造(zao)强市,东莞的工场(chang)不在多数,但在高楼大(da)厦和园区厂(chang)房(fang)之间,还有不计其数的博(bo)物馆(guan)、图书(shu)馆(guan)、书(shu)店、“·莞”新型(xing)公(gong)共文化空间等文化设施(shi),揭开东莞作(zuo)为“博(bo)物馆(guan)之城”、“图书(shu)馆(guan)之城”的另外一面,更成为东莞书(shu)写“产城人文”深度融合实践的重要支持(cheng)。

    早(zao)在20多(duo)年前,东莞在天下率先提出打造(zao)“博(bo)物馆(guan)之城”、“图书(shu)馆(guan)之城”,往常已(jing)基本成形。截至2024年底,东莞共有53家博(bo)物馆(guan),定(ding)级博(bo)物馆(guan)数目已达11家,各类公(gong)共图书(shu)馆(guan)876个,文化广场756个,无论是总量还是每(mei)万人拥有量,均位居(ju)地级市前列。

    文化既是奇迹也(ye)是产业。习近平总书(shu)记指出,“要围绕国家庞大(da)区域(yu)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te)点规律和资源(yuan)要素前提(jian),促(cu)进构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ge)局”。

    近年来,东莞牢牢抓住(zhu)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大(da)力发展印(yin)刷、文化装备制(zhi)造(zao)、数字创意、潮玩等产业,为文化强市筑牢产业基本盘。

    过去10年,东莞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40亿元增加到669亿元,占区域临盆总值比重从4%提高到6%摆布,文化企业数目从不足(zu)1万家增加到3.1玩家,两项目标均位居(ju)全省第3、地级市之首。

    东莞文化产业发展之所以如此迅猛,既有传统文化带来的深条理支持(cheng),但也(ye)离不开科(ke)技立异、产业升级与文旅融合的多(duo)向赋能效应:先进文化引领了科(ke)技立异和产业升级的方向,科(ke)技立异和产业升级又(you)进一步拓宽了文化产业的半径(jing)。

    东莞打造(zao)“我国潮玩之都”。

    潮玩产业,无疑最具代表性,它打通了传统制(zhi)造(zao)业与文化创意的融合之路,带动产业、文化的双(shuang)重升级。东莞能成为“我国潮玩之都”,一方面离不开前期“世界工场(chang)”的支持(cheng),没有玩具、服装、电子等传统产业作(zuo)为基础,潮玩制(zhi)造(zao)就无从谈起;另外一面也(ye)离不开一流(liu)的文化立异意识,没有以青春活力为底色的城市特(te)质,恐怕也(ye)难将玩具产业升级为潮玩产业。

    当前,“优化文化产品和办事供给,以文化赋能经(jing)济社会发展”正在成为自上(shang)而下的发展原则,东莞正以先进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助力消费提质升级、文化自信塑造(zao)直面大(da)变局的高度确定(ding)性,向着文化强市、科(ke)技制(zhi)造(zao)强市而迈进。

    (本文图片均由(you)东莞市委宣传部供应)

    公布于:上(shang)海市
    52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