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06 07:59:05
  • 阅读(10579)
  • 评论(58)
  • “建筑上海(hai):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目前正在上海(hai)西岸(an)美术馆展出,这是西岸(an)美术馆首个自主策划(hua)的特展,引领观(guan)众走进一(yi)部75年的建城史。展览由同济大学副校长、教(jiao)授李翔(xiang)宁担任主策展人,澎湃新(xin)闻艺(yi)术批评在西岸(an)美术馆外的江边对李翔(xiang)宁进行了访谈。“1949年以来的上海(hai)建筑与城市发展其(qi)实蕴含(han)着非常强大的现代(dai)精神。关(guan)键(jian)在于,我们是否有充足的自信,去总(zong)结和(he)呈现这一(yi)段历史经验。”李翔(xiang)宁说。

    李翔(xiang)宁谈上海(hai)建筑与同济大学(02:09)

    西岸(an)美术馆外,伴随着黄(huang)浦江上的船鸣声、稍远处陆家嘴的东方明(ming)珠、632米高的上海(hai)中央(xin)大厦,和世(shi)博园区、卢浦大桥,近在眼前的西岸(an)滨江,或跑步,或遛狗的人……似乎将这一(yi)展览具象化,也像(xiang)是上海(hai)发展历程(cheng)的稀释——建筑、艺(yi)术与城市生活在此交织(zhi)、活动(dong)。

    展开剩余 97 %

    展览主策展人李翔(xiang)宁(左(zuo)一(yi))导览现场 ©Alessandro Wang

    “建筑上海(hai):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通过九个主题板块、超80个典范案例,聚焦新(xin)中国成立至今(jin),上海(hai)建筑与城市空间的演化历程(cheng)。展览由李翔(xiang)宁担任主策展人、青年策展人高长军担任执(zhi)行策展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hua)学院研究团队(dui)担纲展览学术研究。

    西岸(an)美术馆“建筑上海(hai):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an)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在李翔(xiang)宁看来,上海(hai)的建筑是一(yi)个连续的历程(cheng),“近年来上海(hai)的公共空间建设,不但仅体目前宏(hong)观(guan)的空间塑造上,更体目前细部设计、材质挑选,和对使用者日常生活需求的深入关(guan)怀。”

    对于将来,李翔(xiang)宁提出建立“上海(hai)学派”。“同济大学本身(shen)也是‘上海(hai)学派’的重(zhong)要组成部分(fen),进展能(neng)够在全球范(fan)围内发起和(he)组织(zhi)类似的讨论,从(cong)而推(tui)动(dong)上海(hai)在城市建筑领域的话语形成与理论建构。”

    洛克·外滩源,材料来源:戴卫(wei)·奇普(pu)菲尔德建筑事件所

    “建筑上海(hai)”是一(yi)个连续的历程(cheng)

    澎湃新(xin)闻:展览名为“建筑上海(hai):1949年以来的城市、建筑与文化”,怎样理解“建筑”一(yi)词的多重(zhong)含(han)义?

    李翔(xiang)宁:如果展览标题只是“1949年以来的城市、建筑与文化”,大概(neng)呈现的是一(yi)种静态的结果——建筑作为一(yi)种天然物,以最(zui)终成品的状况展目前大众面前。但这里使用“建筑”(Building),它既是进行时态,也是动(dong)名词。

    我进展通过“建筑”这个词,让大家联想(xiang)到“是谁(shui)在建筑上海(hai)”。这不是某一(yi)个人,而是一(yi)大群人。谁(shui)建筑了上海(hai)?我认为,参与者不但包括城市政策的决策者、规划(hua)师、建筑师,还包括施工人员,甚至是每一(yi)位上海(hai)市民(min)。每一(yi)个人在塑造和(he)建筑上海(hai)这座城市的历程(cheng)中都发挥了作用。

    展览海(hai)报,选用陆杰的摄影作品显示建筑中的上海(hai)。

    大家也会(hui)注重到,往常(jin)如果有建筑面临拆(chai)除,或者新(xin)建筑要建,公众媒(mei)体上每每会(hui)出现大量市民(min)的建议(yi),例如认为某座建筑应当保(bao)留或不应当拆(chai)除。这说明(ming)人们对上海(hai)这座城市及其(qi)建筑状况的关(guan)注日益增强。

    因此,我进展通过强调“建筑”这一(yi)动(dong)作,呈现出在共同塑造上海(hai)历程(cheng)中参与的一(yi)大量(pi)人。展览不但仅是对现有建筑作品冷冰冰的回顾,而是要展现每一(yi)位将自己(ji)的情绪、热(re)爱和能(neng)量投入到上海(hai)城市建构历程(cheng)中的人。

    华东电力大楼及周(zhou)边航拍,1994年,陆杰

    澎湃新(xin)闻:建筑怎样显示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李翔(xiang)宁:建筑本身(shen)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重(zhong)要组成部分(fen),同时也是历史与文化的重(zhong)要载体。

    如果说,中国在过去三四十年间创造了城市建设和(he)现代(dai)化的事业。那么要寻找一(yi)个能(neng)够最(zui)好代(dai)表这一(yi)历史进程(cheng)的物资载体,我认为,最(zui)合(he)适的就是上海(hai)。因此,城市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在建筑城市的历程(cheng)中,也就是在塑造这座城市本身(shen)及其(qi)历史和(he)文化。

    西岸(an)美术馆特展单位“建筑上海(hai):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an)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我个人非常喜欢李欧(ou)梵所著(zhu)的《上海(hai)摩登》,这本书讲述了二十世(shi)纪上半叶(ye)的上海(hai),他更多着重(zhong)于文学和(he)电影中的上海(hai),但我认为,通过建筑,同样能够展现上海(hai)这座城市的文化特性。

    因此,在展览中,除了展示极具专业(ye)性的建筑图纸和(he)模型以外,我们还配合(he)了许多当年的什物材料,例如信件、史料,和我们从(cong)上海(hai)电视台影像(xiang)档案中挑选出的材料,展现了建筑建成先人们使用它的状况。比(bi)如说,关(guan)于上海(hai)泅水馆的展品,我们不但展示了建筑本身(shen),还呈现了建成之初泅水、跳水运动(dong)员在场馆内锻炼的场景。

    展览现场,关(guan)于上海(hai)体育场(上海(hai)大舞台)的文献

    对于一(yi)座城市的文化认知与历史记忆(yi),必然是与特定的城市空间或城市景观(guan)紧密联系在一(yi)起的。能够说,当你看到一(yi)座建筑时,每每会(hui)唤起关(guan)于这座城市的记忆(yi),和对其(qi)历史与文化的共识。

    南京东路,1992年,陆杰

    因此,建筑与城市的历史和(he)文化从(cong)来不是割裂的,它们一直是紧密联系、互相印证的。同时,建筑本身(shen)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zhong)要组成部分(fen)。

    南京东路步行街城市设计,材料来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澎湃新(xin)闻:过去上海(hai)举办过不少(shao)梳(shu)理城市历史的建筑展览,包括西岸(an)美术馆与蓬皮(pi)杜中央(xin)的展陈(chen)合(he)作项目“巴黎(li)建筑(1948-2020)”等。此次展览与此前展览不同的地方在于,关(guan)注的是1949年以后的建筑与城市文化。那么,1949年以后的建筑与此前展览所关(guan)注的内容有何不同?此外,过去的那些(xie)展览是否也为您(nin)带来了一(yi)些(xie)启发?

    李翔(xiang)宁:我认为,过去的许多展览每每是围绕某一(yi)个主题展开的,或者聚焦于某位建筑师的作品。例如,上海(hai)现代(dai)艺(yi)术博物馆(PSA)正在展出的“”。而本次展览的形成,主要有两(liang)个契机。

    一(yi)方面,我正在编写(xie)一(yi)部关(guan)于1949年以来现代(dai)中国建筑的书。在这个历程(cheng)中我深刻感受到,上海(hai)在全国现代(dai)建筑史的发展中具有一(yi)种非常非凡的职位。上海(hai)拥(yong)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也发生了大量值得书写(xie)的建筑作品。但在书籍有限的篇幅中,这些(xie)内容每每无法充足(fen)展开,因此我进展通过此次展览,进一(yi)步呈现这些(xie)重(zhong)要的部分(fen)。

    同时,我也注重到,日常讨论中,我们每每更多聚焦于上海(hai)近代(dai)建筑,例如近期上海(hai)“建筑可浏览(du)”所选取的案例中,大部分(fen)是1949年从前的作品。然而,如果我们要思索今(jin)天的上海(hai)究竟(jing)有哪(na)些(xie)文化创造最(zui)值得自豪,那么1949年以来的建筑与城市发展其(qi)实蕴含(han)着非常强大的现代(dai)精神。关(guan)键(jian)在于,我们是否有充足的自信,去总(zong)结和(he)呈现这一(yi)段历史经验。

    上海(hai)商城,材料来源:上海(hai)商城

    再是,源于两(liang)年前(2021年),西岸(an)美术馆举办的展览“巴黎(li)建筑(1948-2020):城市进程(cheng)的见证”。该展览既是西岸(an)美术馆与蓬皮(pi)杜中央(xin)合(he)作的一(yi)部分(fen),也体现了上海(hai)与巴黎(li)、中国与法国之间在文化领域的交流。

    西岸(an)美术馆“巴黎(li)建筑(1948-2020):城市进程(cheng)的见证”展览现场

    因此,在策划(hua)此次展览时,进展能(neng)够呼应彼时的“巴黎(li)展”,呈现上海(hai)自身(shen)的城市与建筑发展。当然,与“巴黎(li)展”相比(bi),这次展览不但关(guan)注建筑本身(shen),更融入了人的生活、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内容。 能够说,既是对之前展览的一(yi)种回应,同时在主题与内容上也进行了进一(yi)步的拓展与深化。

    上海(hai)东方体育中央(xin),材料来源:gmp建筑事件所

    澎湃新(xin)闻:过去对于1950年代(dai)的建筑,公众关(guan)注较(jiao)多的是纪念性建筑(如中苏(su)敌对大厦),而对住宅建筑(如工人新(xin)村)的关(guan)注相对较(jiao)少(shao)。2020年以后,随着曹杨新(xin)村等地经由了更新(xin)改建,此次展览是怎样讲述工人新(xin)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李翔(xiang)宁:我认为,住宅是建筑领域中非常重(zhong)要的一(yi)部分(fen)。我们常说,一(yi)个伟大的建筑师,如果没有设计过住宅作品,难以真正称之为伟大。因为公共建筑所面对的是抽象的群体需求,而住宅则直接(jie)关(guan)系到每个人实在而详细的生活需求。

    现实上,如果让一(yi)个人设想(xiang),“建一(yi)座美术馆,应当满意哪(na)些(xie)需求”,他大概(neng)很难详细回答,但如果问到“你的抱负(xiang)家居是什么样”,几乎每个人都会(hui)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我认为住宅设计是建筑师必须经历的重(zhong)要锻炼,它体现了建筑师怎样服务于人,怎样回应详细使用者需求的能(neng)力。

    上海(hai)体育馆入口处望漕溪大楼,20世(shi)纪80年代(dai)初,陆杰

    长时间以来,中国的住宅设计领域并未得到充足重(zhong)视。开辟商主导的住宅建设,每每面对的是“抽象人群”,而非“详细的人”。相比(bi)之下,西方国度由于土地和(he)住宅公有化,每一(yi)个业(ye)主的需求都更为个性化,他们会(hui)主动(dong)委托建筑师进行定制设计。而在国内,现有的大部分(fen)住宅设计更像(xiang)是工业(ye)化生产,缺少个性。建筑师每每是依照开辟商划定好的户(hu)型(如“两(liang)室(shi)一(yi)厅”“三室(shi)一(yi)厅”),按标准面积和(he)市场调查(cha)需求来进行设计,而贫乏(shao)了与详细居住者之间的直接(jie)关(guan)联。

    不外,我认为将来的趋势将是越发(jia)个性化的。年轻一(yi)代(dai)愈来愈重(zhong)视个性,无论是穿衣(yi)、时尚(shang),还是生活方式和(he)居住情况。比(bi)如,目前已经出现了面向宠物共居的住宅设计,如张佳晶设计的犬(quan)舍住宅等,我相信这些(xie)个性化需求将愈来愈多地体目前将来的住宅设计中。

    本次展览中,我们关(guan)注的是集体主义期间的居住模式,而私家化住宅。重(zhong)点在于呈现自1950年代(dai)以来,上海(hai)怎样通过集体化生产来办理大规模居住问题,如1952年最先新(xin)建的“两(liang)万户(hu)”、早期老公房等。

    展览现场,关(guan)于1951年建曹杨一(yi)村的讲述。

    这些(xie)住宅反映了一(yi)种特定的集体生活方式,比(bi)如厨房、厕所多为公用。我个人在上世(shi)纪90年代(dai)初来上海(hai)读(du)书时,仍然记得大家讨论将“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平方米”作为一(yi)个重(zhong)要目标。虽然往常(jin)看来这个标准非常低,但在其时却是一(yi)个很难实现的指标。

    展览关(guan)于1985年建成的曲阳新(xin)村的讲述。

    随着住宅商品化的推(tui)进,人们对居住品质提出了新(xin)的要求。因此,1950年代(dai)以来的住宅发展现实上是一(yi)段非常有意思的历史,它关(guan)乎人们怎样生活、怎样共处。

    不外,许多历史住宅已经被拆(chai)除或改建,仅通过图纸或外观(guan),难以真正呈现出当年鲜活的生活场景。在展览中,我们采用了仿真模型的方式,复原室(shi)内生活情况,呈现其时的家具布局与生活细节。

    西岸(an)美术馆特展单位“建筑上海(hai):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an)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我相信,普(pu)通观(guan)众会(hui)很喜欢这样的展览方式,尤(you)其(qi)是曾经在类似房屋(wu)中生活过的人,看到这些(xie)场景时会(hui)激起他们对过去生活的记忆(yi)和(he)情绪共识。通过这样的展示,不但回顾了历史,也进展为将来的居住模式提供一(yi)些(xie)思索和(he)想(xiang)象的空间。

    澎湃新(xin)闻:浦东开辟开放(fang)与陆家嘴的建立,世(shi)博会(hui)与“一(yi)江一(yi)河”的开辟,这些(xie)建筑与街区不但是空间节点,也是社(she)会(hui)记忆(yi)场所。您(nin)认为它们怎样参与了上海(hai)市民(min)的日常经验与城市认同建构?

    李翔(xiang)宁:的确,近年来上海(hai)的城市建筑呈现出一(yi)些(xie)鲜明(ming)的主题。先是陆家嘴,当下人们提到上海(hai),最(zui)具标记性的城市空间每每就是陆家嘴。此后,世(shi)博会(hui)对于上海(hai)的城市改革也具有重(zhong)要意义,我认为它是上海(hai)城市发展历程(cheng)中的一(yi)个关(guan)键(jian)节点。紧随其(qi)后的“一(yi)江一(yi)河”开辟,主要聚焦于工业(ye)遗产的再生利用,因此这些(xie)项目共同标记着上海(hai)在不同期间城市发展历程(cheng)中的中央(xin)议(yi)题。基于此,我们在策划(hua)展览时,将陆家嘴、世(shi)博园区,和一(yi)江一(yi)河的滨水空间均专门设置了板块进行展示与讨论。这些(xie)区域彼此毗邻,相互呼应。

    东方明(ming)珠广播电视塔,材料来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展览中,关(guan)于“东方明(ming)珠”建筑的文献材料

    展览中,关(guan)于“金茂大厦”建筑的文献材料

    随着“一(yi)江一(yi)河”沿岸(an)公共空间的连续开辟,上海(hai)的城市空间品质也跃升(sheng)到了一(yi)个新(xin)的层次。目前我感受到,无论是苏(su)州河沿岸(an),还是西岸(an)梦中央(xin)区域内的咖啡(fei)馆、餐厅及文化设施,整体的空间质量与伦敦、巴黎(li)等国际滨水区相比(bi),丝(si)毫(hao)不逊色(se),甚至在许多方面实现了超越。我认为,这是现代(dai)上海(hai)文化创造力的体现,也值得我们感到自豪。

    民(min)生码头8万吨筒(tong)仓改革,材料来源:苏(su)圣亮

    此外,我个人认为,近年来上海(hai)的公共空间建设,不但仅体目前宏(hong)观(guan)的空间塑造上,更体目前细部设计、材质挑选,和对使用者日常生活需求的深入关(guan)怀。

    过去,我们在公共空间建设上更多只是提供一(yi)个开放(fang)空间,使用者必要自行索求与利用;而目前,我们在设计之初就越发(jia)充足(fen)地思量到了不同人群在详细生活中细微的、多样化的使用需求。例如,在“一(yi)江一(yi)河”沿岸(an)的多个节点上,设置了公共厕所和(he)淋浴设施。这些(xie)人性化的配套,使得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和(he)舒适性大大提升(sheng)。我认为,这类设施的美满,对于快递员等城市服务群体而言也具有重(zhong)要意义。这些(xie)细节性的改进,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真正成为便民(min)、宜人、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所。

    展览现场,黄(huang)浦江东岸(an),兼具不同功能(neng)的望江驿(yi)。

    能够说,上海(hai)已经从(cong)当年以陆家嘴塑造城市意象的阶段,渐渐发展到今(jin)天,既有强烈的空间形象,又有扎实的使用品质与细致的关(guan)怀设施的阶段。这一(yi)变化使得城市空间不但雅观(guan),更真正成为人们乐(le)于留连、便利使用的生活场域。例如,目前在滨水区设置了座椅和(he)绿植,夏季(ji)时,人们能够在树荫下围坐(zuo)交流。这样的细节设计,更好地体现了上海(hai)这座城市对于每一(yi)个使用者的详细关(guan)怀。

    西岸(an)美术馆特展单位“建筑上海(hai):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an)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建立“上海(hai)学派”,凝练上海(hai)建筑特色(se)与理论共性

    澎湃新(xin)闻:同济大学建筑学科在过去几十年中,几乎全程(cheng)参与了上海(hai)的城市变更(ge)。您(nin)怎样对待“学术参与城市”的方式在演化?作为知识生产的中央(xin)和(he)城市空间的理论者,这样的“双(shuang)重(zhong)角色(se)”对学校意味着什么?

    李翔(xiang)宁:我认为,在全国各大建筑院校中,同济大学是与城市联系紧密。现实上,在上海(hai)几乎全部重(zhong)要的城市项目中,都能(neng)看到同济的身(shen)影。不但如此,许多项目的主创建筑师也是同济校友。这种紧密联系使得同济与上海(hai)这座城市能够说是血脉相连。

    展览现场,关(guan)于同济大学校园(左(zuo))的文献材料

    目前,我们也在推(tui)动(dong)相干(guan)研究,索求怎样建立起一(yi)个“上海(hai)学派”。在国际上有“芝加(jia)哥学派”“洛杉矶学派”等城市建筑流派,我们进展同济能(neng)够在全球范(fan)围内发起和(he)组织(zhi)类似的讨论,从(cong)而推(tui)动(dong)上海(hai)在城市建筑领域的话语形成与理论建构。当然,同济本身(shen)也是“上海(hai)学派”的重(zhong)要组成部分(fen),我们进展能(neng)够进一(yi)步通过系统(tong)研究,凝练出上海(hai)的建筑特色(se)与理论共性。

    在此次展览的筹备历程(cheng)中,同济人也广泛参与。从(cong)作品材料的收集到展览内容的构建,都与教(jiao)学工作进行了结合(he)。详细来说,我将本次展览作为一(yi)个研究生课程(cheng)项目,在一(yi)学期内,将各个展览板块划(hua)分(fen)给不同小组,由先生们提出策展方案。虽然最(zui)终展览并未完全依照先生方案实现,但在这一(yi)历程(cheng)中,他们现实参与了历史叙事的建构,这对先生的成长而言黑白常重(zhong)要的经历。

    同济大学文远楼,材料来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从(cong)更早期来看,同济也有许多重(zhong)要人物深度参与了上海(hai)城市空间的理论与研究。例如,陈(chen)从(cong)周(zhou)、冯(feng)纪忠都曾在同济任教(jiao)。尽管冯(feng)纪忠设计的何陋轩位于松江,但在学术界与公众中一直受到极大关(guan)注。本次展览中也专门呈现了何陋轩的大型模型,这是我们同济现代(dai)建构传统(tong)的圣地。

    展览现场,何陋轩模型

    澎湃新(xin)闻:作为策展人和(he)建筑教(jiao)育者,您(nin)怎样对待城市“保(bao)护”与“再开辟”之间的张力?

    李翔(xiang)宁:同济大学的先生和(he)校友一(yi)直在连续参与上海(hai)城市历史的建构。比(bi)如冯(feng)纪忠,他当年设计了方塔园;而近年来,柳亦春(chun)设计了龙美术馆(西岸(an)馆),章明(ming)设计了绿之丘,和两(liang)岸(an)滨江地区许多建筑的更新(xin)改革,这些(xie)项目中都有同济人的深度参与。能够说,同济与上海(hai)这座城市是互相成就的关(guan)系。这种紧密的联系既促进了同济建筑学科的发展,也为上海(hai)的城市建设作出了重(zhong)要贡献。

    关(guan)于保(bao)护与再开辟的问题,往常(jin)城市更新(xin)频繁推(tui)进,一(yi)方面涉及大量旧(jiu)建筑的拆(chai)除,激发了公众对于保(bao)护问题的广泛关(guan)注。尤(you)其(qi)是市中央(xin)的老城厢(xiang),保(bao)护与开辟的矛(mao)盾(dun)尤(you)为突出。最(zui)近几年,上海(hai)在城市建设历程(cheng)中承(cheng)受了不小的压力,许多老房子的拆(chai)除激发了社(she)会(hui)讨论。但我认为,这个问题必要辩证地对待。

    一(yi)方面,市民(min)对于城市遗产的关(guan)注程(cheng)度明(ming)显进步了,且更具自觉性和(he)主动(dong)性。例如,当年延安路高架“上海(hai)第一(yi)湾”拆(chai)除时,就有许多讨论的声音,这种关(guan)注,既体现了市民(min)对城市记忆(yi)的自豪感,也是市民(min)作为城市仆人的义务意识,乐意为保(bao)护城市历史贡献力量,我认为这黑白常可喜的变化。

    另(ling)一(yi)方面,我并不赞成将遗产保(bao)护推(tui)向绝对化。将全部城市空间“博物馆化”,让其(qi)凝结不变,并非合(he)理的做法。城市就像(xiang)有机体,它必要赓续生长。即使某一(yi)阶段达到了较(jiao)好的状况,也不料味着应当将其(qi)“冷冻”定格。城市的生长历程(cheng)中,必然会(hui)有好的变化,也会(hui)有不尽如人意的部分(fen),但这正是生命(ming)的自然历程(cheng)。

    外滩9号轮船招商总(zong)局大楼保(bao)护与再生工程(cheng),材料来源: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因此,我认为,对待城市保(bao)护与再开辟的张力,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每一(yi)个改革项目中,我们都应当努力争(zheng)取找到优(you)秀的设计师和(he)更合(he)理的方案,以实现保(bao)护与发展的平衡。既不能(neng)机械地、绝对地追求百分(fen)之百保(bao)护,也不能(neng)任意破损历史文脉,更不能(neng)人为制造“假古董”,表面上营建出一(yi)种所谓“古老”的氛围。城市的历史必要在实在的、自然的变化中延续。

    展览现场,外滩源的更新(xin)。

    事实上,许多现代(dai)地标在出生时也曾饱受争(zheng)议(yi)。例如,巴黎(li)埃菲尔铁塔在刚建成时,曾经遭到众多文化界人士的强烈反对;东方明(ming)珠在建成早期也并不被全部人接(jie)受。然而,经由几十年的时间,这些(xie)建筑往常(jin)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遗产,成为城市认同感的一(yi)部分(fen)。因此,对城市变化的理解与接(jie)受,本身(shen)也是一(yi)个长时间习惯与认知变化的历程(cheng)。

    西岸(an)美术馆特展单位“建筑上海(hai):1949年以来的建筑、城市与文化”,展览现场,西岸(an)美术馆,摄影:Alessandro Wang

    澎湃新(xin)闻:上海(hai)的不少(shao)新(xin)建筑和(he)规划(hua),许多由著(zhu)名外国事件所带来。您(nin)怎样评价现代(dai)本土建筑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表达?在疾速变化的上海(hai),同济建筑学科下一(yi)步的任务是什么?

    李翔(xiang)宁:我认为,上海(hai)和(he)巴黎(li)一(yi)样,都是具有强烈世(shi)界主义精神的城市。我策划(hua)本次展览的初衷之一(yi),也是进展让大家感受到,上海(hai)是一(yi)个多元文化、不赞同志赓续碰撞与交流而生长起来的城市。这种多元共生,正是上海(hai)的伟大的地方。

    我从(cong)不认为只有中国建筑师才能(neng)设计上海(hai)的建筑。事实上,当年外洋建筑师事件所进入中国,带来了许多先进、开放(fang)的理念,激活了原本在苏(su)联影响下相对逝世板的建筑市场,为中国建筑界注入了新(xin)的活力。然而,经由多年发展,中国建筑师也在这一(yi)历程(cheng)中疾速成长,已具备了强大的实力。像(xiang)王澍、刘家琨(kun)等建筑师,已经能够活着(shi)界顶尖的舞台上与国际大师比(bi)肩,我们也有了充足的文化自信。因此,不能(neng)简单地以“本土”或“外来”的身(shen)份来评判建筑优(you)劣,关(guan)键(jian)在于能(neng)否通过同台竞技,挑选出最(zui)优(you)秀的设计方案,这一(yi)点至关(guan)重(zhong)要。

    阿里巴巴上海(hai)总(zong)部,材料来源:Foster + Partners

    至于同济建筑学科将来的任务,我认为首先是要对上海(hai)将来的发展偏向做出展望与索求。比(bi)如,上海(hai)一(yi)直强调的城市特质,如开放(fang)性、精细化治理、15分(fen)钟生活圈建设等,在全国乃至全球范(fan)围内都具有一(yi)定的引领性。此外,生态文明(ming)建设也是重(zhong)要偏向,包括“一(yi)江一(yi)河”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bao)护,如鸟类、鱼(yu)类重(zhong)回城市水域,体现了城市生态情况的连续改进。同时,结合(he)当下智能(neng)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上海(hai)也在积极推(tui)进量子城市建设,比(bi)如复兴岛上海(hai)量子城市时空创新(xin)基地等项目,索求以数字技术打造群众(min)城市示范(fan)地。同济大学也深度参与了这些(xie)新(xin)的技术索求和(he)城市发展趋势。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hua)学院C楼,材料来源:致正建筑工作室(shi)

    除了理论层面的参与,我认为在理论与话语系统上也需同步推(tui)进。正如我之前提到的“上海(hai)学派”概(gai)念,我们必要将上海(hai)城市发展的经验加(jia)以总(zong)结、提炼,既为自身(shen)将来发展提供指导,也能(neng)将这些(xie)结果转化为一(yi)套能够对别传播的理论系统。这不但是上海(hai)作为现代(dai)化城市连续建构的必要,也是中国自主知识系统建设的重(zhong)要组成部分(fen)。

    注:展览将连续至8月3日

    公布于:上海(hai)市
    1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