欙鳇茽餐新闻网
最近出(chu)版(ban)的(de)《柳(liu)诒徵1927年日记》(赵岳(yue)、张娇娇整理,广西师范大学出(chu)版(ban)社,2025年版(ban))非常令人期待,买来之(zhi)后,我当即快读一过。起初以为柳(liu)诒徵日记触及时局,只简单陈述其事而不及其他,可见城府颇深,或是怀(huai)了一副狠硬心肠。如1927年1月22日记写火车从济(ji)南(nan)站出(chu)发不久,“轧(zha)死道旁一叟(sou),又停许久,然后开行(xing)”,却就此打(da)住。他并不在日记中为不幸死去(qu)的(de)老者(zhe)掬一把怜悯(qing)的(de)眼泪。又1927年4月15日日记云:“内子入城归,谓北(bei)固山下一老妪家中炮弹,未(wei)知然否也。”只有好奇心,而人道主义的(de)体贴也未曾流露分毫。幸亏厥后的(de)日记足征柳(liu)诒徵不乏怜悯(qing)心。8月12日这天,在南(nan)京到镇江火车上,柳(liu)诒徵遇(yu)到一名金华籍伤兵张某,谈起战事,便(bian)“赠以苹果二”。又9月5日日记载,江苏省立第(di)一图(tu)书馆“馆役毛全以疫死,其女来告,赒以一元”。9月8日日记云,“诣萧叔䌹,不值,赏老仆一元。”至此,我才可以全然宁神地读下去(qu)。
受了许多挫折的(de)柳(liu)诒徵,把自己藏得很深,因而1927年日记中的(de)柳(liu)诒徵仿佛只是一名不问世事的(de)读书人。在他8月25日日记抄录的(de)诗作(zuo)中,有两句恰(qia)似此期的(de)自画(hua)像:“谁识清凉(liang)柳(liu)居士(shi),检书听炮镇清闲。”在风雨飘摇的(de)1927年,南(nan)京清凉(liang)山上的(de)柳(liu)诒徵,听着城外的(de)枪(qiang)炮声,似乎只兀自清闲于检书、读书的(de)生存里(li)。细(xi)味起来,这究竟是他颇具(ju)卓识的(de)人生选择。
一、在春天,阅读桐城派
睁开剩(sheng)余 90 %1927年的(de)春天,辞(ci)去(qu)北(bei)方的(de)教职柳(liu)诒徵回到故乡(xiang)江苏镇江,工(gong)作(zuo)还没有(wei)有着落(luo)之(zhi)际,只是会合阅读桐城派名家文集。1月25日,柳(liu)诒徵按照“读后人自著之(zhi)书”的(de)一贯举措(fa),最先“点阅《惜抱轩集》”。到了第(di)二天,他已连续抄录姚鼐(1732-1819)文会合有关“文、道、艺”三者(zhe)关系的(de)札记5条,内容包括《海愚(yu)诗钞(chao)序》“文章之(zhi)原,本乎寰宇”,《敦拙堂诗集序》“文者(zhe),艺也。道与艺合,天与人一,则(ze)为文之(zhi)至。”《荷塘诗集序》“诗之(zhi)至善者(zhe),文与质备,道与艺合”等。不难揣(chuai)想,柳(liu)诒徵试图(tu)明白姚鼐如何看待文道关系,以便(bian)作(zuo)几篇文章。
这一时期的(de)柳(liu)诒徵,对(dui)桐城派的(de)文章兴趣浓厚(hou)。1月31日,读完姚鼐文集后,柳(liu)诒徵接着阅读桐城派别支——阳(yang)湖派文人张惠言(yan)(1761-1802)的(de)《茗柯文编》。3月12日,他又最先翻阅梅曾亮(liang)(1786-1856)的(de)文集。柳(liu)诒徵对(dui)桐城派名家文集的(de)系统阅读,或与《学衡》学人胡先骕等人对(dui)桐城派的(de)怜悯(qing)与明白不有关系。
桐城派的(de)文法(fa),非柳(liu)诒徵所措意者(zhe),他更体贴的(de)是桐城派人辞(ci)章的(de)史学意蕴。他有意撰写《金陵寓(yu)公记》,欲席卷“自曾文正复金陵至辛亥鼎革,凡(fan)流寓(yu)金陵之(zhi)文人学士(shi),悉考其传(chuan)状、诗歌及其行(xing)事,以著金陵为近数十年文物之(zhi)中心”。而薛福成《叙曾文正幕府宾僚》和张裕钊《唐端甫墓志》,就成为柳(liu)诒徵编著此书的(de)“佳料(liao)”。这两篇文章,柳(liu)诒徵节抄于1927年3月15日日记中。
柳(liu)诒徵像
在同一天日记中,柳(liu)诒徵还记载了顾云(1945-1906)《盋山文录》及张謇(1853-1926)自订年谱中相关质料(liao)。在张謇年谱中,桐城派文人张裕钊的(de)身影(ying)再度出(chu)现。原来,张謇曾从张裕钊问学,叩求古(gu)文法(fa)。张裕钊谆谆申饬(jie)张謇研求古(gu)文的(de)次(ci)第(di),如欲读韩愈文章,应先读王安石文章。光绪六年(1880)年,张謇陪伴张裕钊前赴(fu)山东,张裕钊“于骡车中,辄握牙管,悬空作(zuo)书”,令张謇感(gan)叹“老辈之(zhi)专勤如此”。张裕钊的(de)文章与师范无疑给柳(liu)诒徵留下深刻印象。次(ci)日,柳(liu)诒徵便(bian)最先过录张裕钊评点《汉书》,此后直至3月28日,《汉书》成为柳(liu)诒徵连续阅读的(de)案头书。当时情(qing)景,柳(liu)诒徵有诗纪云:“绿萼梅边读《汉书》,弥天狼烟定如何。”烽火兀自燃烧(shao),何故解忧?唯有读书。
自然,并非所有的(de)桐城文家都令柳(liu)诒徵敬佩。姚永朴亲(qin)赠柳(liu)诒徵《经说笔记》及文集,柳(liu)诒徵以为“殊(shu)无创造之(zhi)处”(10月24日)。但是,不论怎样(yang),桐城派文章在盛世是鼓吹休(xiu)明的(de)号角,在乱世也无妨是读书人固本培元的(de)良方。这个春天始于桐城派的(de)阅读,锚定了柳(liu)诒徵人生的(de)精确航(hang)向。他在1927年选择与书为伴,终(zhong)于避免了光阴的(de)虚掷。
二、亲(qin)近书本,疏离大学
1927年6月28日,时任江苏省教诲厅(ting)长的(de)张乃燕(yan)(1894-1958)在南(nan)京金陵春酒家设席,席间陈西滢(1896-1970)、钱端升(1900-1990)和柳(liu)诒徵(1880-1956)谈起了王国维(1877-1927)沉湖自杀事。几人的(de)看法(fa)如何,柳(liu)诒徵的(de)日记没(mei)有写。不过,稍早(zao)几天,在“国立第(di)四(si)中山大学”传授和江苏省省立第(di)一图(tu)书馆馆长的(de)职位拣选中,柳(liu)诒徵毅然决定从事图(tu)书馆工(gong)作(zuo)。同一时期,不愿到大学工(gong)作(zuo)的(de)另有老儒陈汉章(1864-1938)。但是,此后两年间,陈汉章和柳(liu)诒徵友连续重返大学任教。由此看来,他们在1927年与大学的(de)疏离,不过是一时的(de)权宜之(zhi)计(ji)。
1927年并非一个平静年份,这年不唯一北(bei)伐,有各种革命与反革命的(de)暴动,更有直接冲(chong)击文人学者(zhe)的(de)重大事件。4月,南(nan)方的(de)叶德辉(1864-1927)、北(bei)方的(de)李大钊(1889-1927)被杀。6月,清华大学的(de)传授王国维投湖自杀。9月,南(nan)京“神策(ce)门外积尸各处,臭秽不胜,火车无人照料(liao),登车没必要购票”(9月5日日记)……一系列极(ji)端事件的(de)出(chu)现,令南(nan)北(bei)的(de)文人学者(zhe)倍(bei)觉压(ya)抑。东北(bei)、平津(jin)等地文人纷纷南(nan)下,试图(tu)在南(nan)方新兴的(de)政权中探求机会。这一时期,竣事(shu)多年北(bei)游生存的(de)柳(liu)诒徵、陈汉章等人回到南(nan)京,试图(tu)开启新的(de)教学生涯。在1927年3月31日日记中,柳(liu)诒徵痛陈学阀与军阀对(dui)教诲的(de)戕害,控诉往日“堂堂国立大学,不吝自短人格,接受孙传(chuan)芳、张宗昌之(zhi)伪命,束(shu)缚学生言(yan)论、出(chu)版(ban)、集会、结社之(zhi)自由。”提出(chu)应当:“一、实(shi)行(xing)党化教诲;二、铲除反动份子;……”这些主意有公道处,却也不无天真的(de)设想。时事最终(zhong)也证明,改组时期的(de)南(nan)京高校仍(reng)处于动乱之(zhi)中,柳(liu)诒徵的(de)许多设想终(zhong)难落(luo)地。
自然,大学老师也并非什么特(te)别值得期待的(de)工(gong)作(zuo)。彼时的(de)叶玉森(1880-1933)便(bian)宁愿担任安徽省研究事件局秘书长,而“不克不及就此间大学事”(10月9日日记)。甚(shen)至于1928年1月17日,孟晋邀他往大学教书,柳(liu)诒徵则(ze)“笑(xiao)谢之(zhi)”。对(dui)彼时高校生态,柳(liu)诒徵看得很明白。他深知“近来教诲家得军阀感染,恒视黉舍为地盘(pan),鄙拙之(zhi)人,不敢蹈危机也”(1927年5月1日日记)。
柳(liu)诒徵日记书影(ying)
当张星烺(lang)(1889-1951)劝说柳(liu)诒徵离开南(nan)京去(qu)外地任教时,柳(liu)诒徵以为“兵戈(ge)扰攘,暂尔家食,事态稍定,自仍(reng)出(chu)游”(5月1日日记)。他喜欢(huan)教书,却并不习惯(guan)长久待在一个地方,特别在彼时动乱的(de)时局下。他希(xi)望借着教书的(de)集会,“稍广游历平生足迹所未(wei)至之(zhi)地”。因而,未(wei)曾游历的(de)厦门大学,他不无兴趣。至于曾经旅居过的(de)北(bei)京,则(ze)清华大学聘书径直辞(ci)去(qu)。在致时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张颐(1887-1969)的(de)信中,柳(liu)诒徵写道:“自前年离开东大后,矢志浪游海内各地,凡(fan)有黉舍相招者(zhe),率允短时间讲(jiang)授,以遂游历之(zhi)志。……愿游厦门,只在观风问俗,初不敢尸名位。……秋后当来夏任短时间讲(jiang)授两三月,但(dan)敷旅费,不计(ji)脩羊(yang)。”(8月1日日记)各地黉舍内部问题多多,柳(liu)诒徵心知肚(du)明,他的(de)想法(fa)是与其浪费其中,不如以增(zeng)长见闻(wen)的(de)短时间讲(jiang)学为好,期以造诣自我。柳(liu)诒徵这类自甘漂萍生涯的(de)笃定例划,无疑是面对(dui)极(ji)不肯准时局的(de)上佳选择。
整个1927年,柳(liu)诒徵虽(sui)帮着筹备了“国立第(di)四(si)中山大学”,却并不领该(gai)校的(de)薪水,也并未(wei)外出(chu)教书。骨子里(li)的(de)读书人柳(liu)诒徵,面对(dui)并不平静的(de)事态,选择遵从内心,老老实(shi)实(shi)做一名读书人。这一选择,事后看来,于柳(liu)诒徵无疑是最为有益的(de)。毕竟,柳(liu)诒徵在图(tu)书馆的(de)工(gong)作(zuo)较(jiao)为清闲。如1927年9月29日,江苏省立第(di)一图(tu)书馆开放阅览,“普通阅书室来者(zhe)十余人,善本阅书室竟日未(wei)来一人。”整个10月至11月间,柳(liu)诒徵等人每(mei)天的(de)工(gong)作(zuo)也不过是为书编目(mu)兼盖藏印章而已。检书生涯虽(sui)清贫,外界许多的(de)喧杂(za)纷扰却也无由得入。
三、对(dui)照《谭延闿日记》:毕竟是书生
要见得柳(liu)诒徵1927年与书为伴的(de)人生选择的(de)精确,有必要把他和权贵诸公的(de)心肠作(zuo)一番比(bi)较(jiao)。在南(nan)京的(de)柳(liu)诒徵,自然有许多机会打仗权贵。不过对(dui)读诸公日记,可见各自体贴差异太大,而柳(liu)诒徵只能被证明“毕竟是书生”。
柳(liu)诒徵1927年10月7日日记记载国立第(di)四(si)中山大学补行(xing)开学典礼,日记云:“早(zao)起诣大学图(tu)书馆。晤谭组安、蔡(cai)孑民、杨杏(xing)佛诸人。九时至体育馆开会,补行(xing)开学典礼。张校长报告筹备经过,褚、谭、蔡(cai)、杨诸人均有演说十时散(san)会。”单看文意,似乎柳(liu)诒徵是以就结识了时任国民当局行(xing)政院(yuan)长的(de)谭延闿(字组安,1880-1930)等人。而在政客谭延闿眼中,殊(shu)为否则,这天的(de)开学典礼是另一幅景象。谭延闿当日日记载:“七时起。八时赴(fu)第(di)四(si)中山大学,阒无一人,久之(zhi),校长张乃燕(yan)来。坐图(tu)书馆,待褚、蔡(cai)诸人齐至,乃赴(fu)礼堂,行(xing)开学礼,学生多长衫朋友。褚演说,吾继之(zhi),蔡(cai)又继之(zhi)。迨独(du)脚之(zhi)章桐出(chu)演,吾遂与蔡(cai)行(xing)。”这天早(zao)早(zao)抵(di)达会场的(de)谭延闿,并未(wei)收(shou)获(huo)料想中热闹(nao)的(de)欢(huan)迎,甚(shen)至校长张乃燕(yan)也姗姗来迟。这足见柳(liu)诒徵所期待的(de)“党化教诲”(3月1日日记)远未(wei)到来。只是柳(liu)诒徵高度关注谭延闿,而谭延闿日记只字未(wei)提柳(liu)诒徵。
文人体贴政客名流,而政客谭延闿只体贴党国要员,文人终(zhong)究是将一片热心错(cuo)付给了政客。在几天之(zhi)后的(de)“双(shuang)十节”纪念会上,谭延闿演说掌声雷动,使(shi)他难免回忆起一件往事,谭氏日记云:“记陈璧君甫至汉口,邓演达语以武汉群众开会之(zhi)盛,动十余万。陈遽(ju)问曰:‘人予二毫子乎,四(si)毫子乎。’邓震怒。陈后尝以为笑(xiao),余因言(yan):‘非予人以毫子也,乃不到者(zhe)罚二毫至四(si)毫子耳。’”谭延闿等一班政客所在意的(de)是欢(huan)呼(hu)雀跃的(de)掌声,至其泉源如何则(ze)在所不计(ji),最多是拿去(qu)充当笑(xiao)料(liao)罢了。
1927年10月23日,柳(liu)诒徵与谭延闿再有交集。这天,谭延闿带领一干人到省立第(di)一图(tu)书馆看书。柳(liu)诒徵日记云:“谭组安率其属六人来馆参观,人赠以书目(mu)一部。”记载得非常大略,也许谭延闿似乎并不得记得他,使(shi)柳(liu)诒徵倍(bei)觉心寒吧。而作(zuo)为读者(zhe)的(de)谭延闿,这天的(de)日记倒(dao)写得非常详细(xi),日记云:“龙八、徐大来,遂约同吕满、黎9、彝廷、曙邨,出(chu)至第(di)一图(tu)书馆,晤柳(liu)诒徵,导登书楼,看丁氏善本书室书,典守者(zhe)汪老师。北(bei)宋本唯一《晋书》《唐书》,余皆南(nan)宋,且(qie)无不钞(chao)配者(zhe)。甚(shen)矣,古(gu)籍收(shou)藏之(zhi)不易也。又有咸、同诸熟手在行札甚(shen)多,半致曾文正者(zhe)。玉池及彭(peng)刚直为多(刚直称“受业(ye)”,而杨勇悫则(ze)否),刚直极(ji)言(yan)切谏尤可佩。湘(xiang)绮一函杂(za)写近闻(wen),兀奡可喜。先公一笺(jian)则(ze)致赵玉班者(zhe)。柳(liu)君言(yan)丁氏书外,宋渔父所得张氏书亦在此,庋置木楼,时虞意外,欲作(zuo)石室以保安固,意甚(shen)勤勤。出(chu)至阅览室,阒无一人,古(gu)书无人问有如此矣。”谭延闿精于古(gu)书赏鉴,对(dui)湘(xiang)中先贤文献非常体贴,日记所写固宜如此。这一回谭延闿总算记下了柳(liu)诒徵,只是柳(liu)诒徵作(zuo)为礼品赠送谭延闿等人的(de)馆藏书目(mu),在谭延闿日记中仍(reng)不值一提。
11月6日,柳(liu)诒徵日记再度出(chu)现谭延闿的(de)身影(ying),日记云:“谭组安、俞寿丞等九人来馆看书,谭告予已与陈调(diao)元商迁让曾、马(ma)二祠驻兵事。”据此,可知柳(liu)诒徵趁着谭延闿来看书之(zhi)际,请他协助命令陈调(diao)元(1886-1943)停止在图(tu)书馆邻近的(de)曾国藩(1811-1872)、马(ma)新贻(1821-1870)两祠堂驻兵。但是,谭延闿对(dui)此只字不提,日记记载了他和一行(xing)人大快朵颐之(zhi)后,“同至鸡鸣寺(si)。登豁蒙楼……又至景阳(yang)楼啜茗下,遂至图(tu)书馆,入善本书室,柳(liu)诒徵(燕(yan)谋)出(chu)款待,今日始知其人即跋《泉男生墓志》者(zhe)也。钞(chao)王湘(xiang)绮与曾文正书而出(chu),至扫(sao)叶楼啜茗。”至此,谭延闿才第(di)一次(ci)正视柳(liu)诒徵,获(huo)悉柳(liu)诒徵字燕(yan)谋,并想起柳(liu)诒徵曾为《泉男生墓志》作(zuo)跋。可事实(shi)上柳(liu)诒徵字“翼谋”,谭延闿仍(reng)是糊涂记名而已。读到这里(li),难免使(shi)人感(gan)叹:读书人想要为政客高官记下姓名,实(shi)在难乎其难。饶是如此支付(chu),柳(liu)诒徵所谋之(zhi)事,谭延闿在日记中仍(reng)然未(wei)置一词。可见柳(liu)诒徵日记所载谭氏的(de)承诺怕只是个应酬的(de)“官样(yang)文章”。在权贵冷然的(de)日记映照下,读书人的(de)热脸就更见其尴尬了。
柳(liu)诒徵请谭延闿协助办实(shi)事,谭延闿虚与委蛇起来一点也不脸红。在柳(liu)诒徵自己,面对(dui)纷纷涌来乞求找事者(zhe),倒是“应对(dui)殊(shu)苦”(11月22日日记)。观此,则(ze)柳(liu)诒徵的(de)天真是暴露无遗的(de),而他在“国立第(di)四(si)中山大学”筹备完之(zhi)后退出(chu),想来当也发现自己并不适(shi)合掺和党国新时期的(de)大学建设吧。“大学西席的(de)日常生存与工(gong)作(zuo)都很简单,不交世俗也就不知江湖险恶,但(dan)是书里(li)的(de)世界就不一样(yang)了,包括宇宙,统辖人物,所以读书人内心的(de)事就不是那点儿了”(徐兴无语,见王一涓《读书人的(de)事儿》序)对(dui)读柳(liu)诒徵和谭延闿两公的(de)日记,不难发现,柳(liu)诒徵确切(shi)是天真的(de)大学西席,也是天真的(de)读书人,并不适(shi)合去(qu)政治江湖冲(chong)浪。三复斯言(yan),则(ze)柳(liu)诒徵1927年选择在图(tu)书馆工(gong)作(zuo)亦可谓幸矣。
影(ying)印本《柳(liu)诒徵日记》天头部份有数字标出(chu)的(de)公历日期
最后,需要申明是,《柳(liu)诒徵1927年日记》将排印文本和影(ying)印图(tu)片合编,互有页码(ma)对(dui)照,且(qie)精心编制人名索引(yin)及标明中西历对(dui)照日期,均极(ji)便(bian)读者(zhe)。惟(wei)是在中西历转换时,不慎误信底本中天头所标公历年份,致使(shi)玄月初六日至十月初七日,中西历对(dui)照日期悉数错(cuo)误。原来底本在玄月初六日天头标“31”,整理者(zhe)天真烂漫地标注西用时间为“1927.09.31”,9月何能有31日呢?幸亏十月初七日天头为“1927.10.30”,次(ci)日天头为“1927.11.01”,略过了10月31日这天,日期恰(qia)好又接上而无误了。故此,读者(zhe)征引(yin)时如欲标公历日期,至此当留心。
(作(zuo)者(zhe)系湖南(nan)大学中国说话(yan)文学学院(yuan)副传授)
公布于:上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