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3 13:27:59
  • 阅读(5289)
  • 评论(28)
  •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1929.1.12-2025.5)

    著名伦理学、政治哲学家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于近日作古。笔耕没有辍、名满天下几十年,作为一个学者,他无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关于麦金太尔的生平可拜见Émile Perreau-Saussine, Alasdair MacIntyre: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Notre Dame Press, 2022)。

    2022年出版的《麦金太尔思想传记》

    麦金太尔身上最著名的标签也许是社群主义者,但这一标签极大地掩盖了其思想的庞大性与深刻性。在学术生涯早期,麦金太尔的研讨重心是马克思主义,曾试图论证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的兼容性。到上世纪六十年月末,他已基本告辞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逐渐转向一种托马斯式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上世纪八十年月后,以《寻找美德》(1981)为焦点,辅以《谁之正义?何种合感性?》(1988)、《三种对立的道德探究观》(1990)和《依赖性的感性动物》(1999)等一系列作品,麦金太尔的伦理政治思想逐渐发展为一个齐备的系统。用一篇漫笔来总结其学术成就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可取,下文将盘绕麦金太尔最紧张的作品《寻找美德》来引见其焦点观点与研讨风格。

    展开盈余 79 %

    2024年再版的《寻找美德:道德实际研讨》中译本

    麦金太尔的古今之争

    在《寻找美德》一书的序言中,麦金太尔以最大的篇幅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接洽他的写作年月和学术背景,在一本为亚里士多德式伦理学辩护的书中起首大谈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乍看之下那样独特。他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但两者分享的预设和面对的逆境迥然不同,因此它们之间的纷争只是古代性内部的争辩,而紧张的是古今之争。

    什么是“古”,什么是“今”呢?

    麦金太尔认为,今日的道德语言处于无序状态,来自传统与古代的道德话语碎片杂乱地堆叠在了一起,“我们所拥有的就只是一个观点系统的诸片段,并且很多已缺少那些它们从中获取其意义的语境”([美]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寻找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第2页)。效果是,今日的道德语言无时无刻没有在表达分歧,且分歧无休无止。

    情感主义者认为,道德分歧无休无止是无可避免的景象,因为本就没有存在客观的道德尺度。麦金太尔把情感主义当成二十世纪以来几乎所有道德哲学的配合素质,并认为这是启蒙筹划发展到二十世纪的效果。所谓启蒙筹划,就是为道德提供感性证成的古代计划。麦金太尔阐明了基尔克果、康德、休谟这三位环环相扣的古代道德实际家(基尔克果的写作以康德的失败为背景,康德的写作则以休谟的失败为背景),认为他们的实际即使按本身的尺度也无法成立。例如休谟试图将道德建立在愿望上,却隐蔽地诉诸“正凡人的愿望”如许一个内在于愿望的尺度。“因此,为道德提供一种证明的筹划决意性地失败了。”(63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都试图从人道中推导出道德法则,但这种人道看法已丧失了目标论维度,而他们青睐的道德法则又都是与目标论人道观相配套的。

    在麦金太尔看来,这是对亚里士多德系统的溃逃缺少意识的表现。“在亚里士多德的目标论系统中,有时所是的人(man-as-he-happens-to-be)与完成其素质性而可能所是的人(man-as-he-could-be-if-he-realized-his-essential-nature)之间有一种根本的比拟。伦理学就是一门令人们能够明白他们是如何从前一状态转化为后一状态的迷信。”(67页)反亚里士多德的古代迷信为感性设置了严格的界限。感性能够掌控有关现实和数学干系的真理,但无法触及目标。因此古代道德的筹划者“都拒斥任何目标论的人道观、任何认为人具有规定其真正目标的素质的意见。”(69页)

    麦金太尔指出,尼采最分明地看到了传统道德看法的溃逃,且愿意直面其后果。因此尼采的学说最能代表拒斥亚里士多德的终究了局。而如果我们没有想追随尼采,就必须重修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于是道德实际中的古今之争就被简化为了如许一道选择题:尼采照样亚里士多德?

    重修亚里士多德式伦理学

    麦金太尔认为古胜于今,但他没有简单反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而是避开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化的生物学(但在《依赖性的感性动物》中,麦金太尔对生物学的态度有所和缓),打造了一套具有汗青主义和社会建构论色采的、以美德与内在善好为焦点的伦理学,其底子观点是“实践”:

    我想用“实践”来表达任安在社会中建立起来的融贯且庞大的互助性人类活动形式。一些杰出尺度适合于、并部分定义了这种实践。通过这种活动形式,在试图达到那些杰出尺度的历程中,内在于特定实践的善好被完成了;那一活动形式,连同其效果,即努力于变得杰出的人类能力和其中包罗的关于人之目标与善的看法,被系统地拓展了。(238页,翻译略有修改)

    2013年出版的《依赖性的感性动物:人类为何需要德行》中译本

    麦金太尔指出,内在善好就是那种只要到场特定实践才能获得的善好,亦即获取内在善好的本领与内在善好本身无法分割开来。例如如果没有去下棋,我便无法获得下棋这一实践的内在善好。内在善好——例如财富——则可以通过许多没有同的方式获取。而所谓美德,就是能让人获取内在善好、保持实践的品质。

    实践有内在善好,但没有同的实践可能互没有相容。小到报兴趣班,大到职业选择,我们必须有所取舍。如果缺少一种作为全体的人生目标、善好生存看法,我们便无法对各种实践作出排序,无法赋予各种美德以恰当的语境。此外,有些美德——比如矢志没有渝(integrity)——如果没有参照作为全体的人生也无法获得说明。因此仅了解实践还没有够,必须辅之以人生一致性(the unity of human life)。麦金太尔认为,固然古代社会把人生切割为了没有同的部分,古署实际倾向于原子式地思考人的行动,破裂地思考人的脚色,但在叙事中获得一致的自我看法并没有会让人陌生。他指出,我们必须明白人的意图才能明白人的行动,而只要参照人的背景才能明白人的意图。人素质上是一种讲故事的动物,通过讲本身的故事来明白自身,讲别人的故事来明白别人。

    麦金太尔进一步指出,善好生存随情况变更而变更,我们在没有同的情况中以没有同的社会身份追求善。“如许,我就从我的家庭、我的城邦、我的部落、我的民族的过去中承继了多种多样的债务、遗产、合法的期望与义务。这些构成了我的生存的既定部分、我的道德的起点。这在一定水平上赋予我的生存以其自身的道德特殊性。”(279页)于是要明白善好与美德,还得引入传统这一维度(他在《谁之正义?何种合感性?》指出,自由主义固然试图脱离传统来建构社会次序,但实在也隐含了本身的传统)。没有过麦金太尔并没有是一般意义上的保守主义者。他认为传统是可以被批判的,且这恰恰是传统富有性命力的表现。

    1996出版的《谁之正义?何种合感性?》中译本

    “古”何以胜“今”

    麦金太尔并没有认同支流阐明哲学家对汗青与哲学的严格区分。他强调,道德总归是特定社会的道德,没有存在脱离时空背景的道德本身,道德哲学的汗青化是无可避免的。非汗青的道德哲学不免沦为如许一种研讨:以最为精巧的逻辑学和语义学工具来砥砺一些陷入独断而没有自知的偏偏好。

    作为汗青主义者,麦金太尔认为并没有存在可据以推断道德实际好坏的永恒尺度,因此我们无法期望一种完满的实际。但没有绝对的尺度并没有等于没有尺度。麦金太尔置信,他所论述的这套实际就是迄今为止最好的道德实际。因为它超出了其他各种道德实际的限度,能最好地明白这些实际的预设,汲取其长处,并对其弱点的产生缘由和可能的修正方式作出解释。

    斯人已逝,美德长存。

    公布于:上海市
    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