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时报报道 记者 刘雅婷 张妮 徐刘刘 李洁祎】开栏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储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近年来,中国文化百花齐放,正在外洋也不断创造出夺目的成绩。从本期起,文化教育版将推出“文化出海TALK”系列访谈,邀请不同文化领域的亲历者,报告他们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经验与思考。
日前,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青铜雕塑《紫气东来·老子出关》正在俄罗斯国立工艺美术大学落成。该作品是莫斯科首座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主题的大型雕塑,也是中俄文化年系列流动的成果之一。
吴为山长期以来以雕塑为媒,推动中西文明深度对话,用艺术报告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2005年,韩国创建吴为山雕塑公园;2017年,大型雕塑《孔子》铜像永立巴西库里蒂巴市政中心广场,由此,该广场被命名为“中国广场”;2018年,大型雕塑《马克思》像永立德国特里尔马克思的故乡;2019年,《百年丰碑》永立正在法国蒙达尔纪邓小平广场;2020年,《超出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永立意大利达·芬奇博物馆广场;2021年,《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正在希腊雅典古墟市广场开幕,近3000年汗青的希腊文明首次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立于其文化焦点之地;2023年,《孙文老师像》落成于日本北九州……近日,吴为山接受《全球时报》专访,以国际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度认知,谈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展开剩余 84 %一场中西文明的“对话”
全球时报:作为中国艺术家,您如何理解“讲好中国故事”?
吴为山:人类文明是多形态的,正因其多样性,各种文明才各具特色、美美与共,正在交流互鉴中不断融合。而艺术,作为人类心灵的镜子,不仅可以或许映照期间与国度,更彰显了人类对真、善、美的配合寻求。通过艺术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正在全球发生积极影响,是一项极具意义的事业。
作为一位中国艺术家,我一直正在思考如何通过艺术向世界报告中国,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人民与中国故事。中华民族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民族,拥有悠久深远的汗青,这恰是我们应该向世界介绍的内容。唯有理解中国的汗青,才能真正读懂本日的中国。
全球时报:您的很多作品走出国门,正在外洋很多城市“落户”,您如何看待雕塑作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雕塑能正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承担如何的独特脚色?
吴为山:中国汗青源远流长,但对于外国人来讲,要正在短时间内理解其实不简单。若缺乏亲自体验,就必要借助文化载体来相同与传达。但文学必要翻译,书法难以直接理解,绘画虽具直观性却受限于二维空间。而雕塑则超过时间与空间的障碍,具有强烈的显示力,是一种极具传播力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作为一位雕塑家,我一直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报告中国、传达中国精神。更重要的是,我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的期间背景,这是我坚守文化自信的根基。因此,我选择雕塑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中国的故事。
雕塑具有独特的“立体性”特征,它以石材、不锈钢等材料,以凝结的方式,承载艺术家的精神内涵与人文代价。一件优秀的雕塑,不仅是汗青与现实的交汇,更能体现对人类运气的深刻思考。它不分说话边界,超过时空,激发全球共鸣,这恰是中华文明所蕴含的魅力。我从上世纪90年代最先雕塑创作。彼时,中国正值经济腾飞,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精神世界相对匮乏。正在我看来,一个国度如果缺乏精神支柱,是难以长远发展的。作为艺术工作者,我有义务将汗青上那些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与文学家通过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中国汗青上并没有现实人物塑像的传统。不像西方有达·芬奇的自画像,也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雕像,中国古代人物如孔子、李白等,大多缺乏确切形象,只能依靠后人理解与想象来创作还原。这类“塑像”的过程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文化传承与精神重建的过程。
全球时报:您如何评价《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等“对话”系列作品正在国际语境中的意义?
吴为山: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不仅塑造了本身汗青,也应为全人类贡献智慧。正在思想领域,孔子、老子等哲人被世界了解与尊敬;正在迷信领域,祖冲之、张衡等先贤同样值得国际认可。正在创作汗青人物时,我不仅会深入研究他们的思想学说与所处期间的背景,还存眷他们的生活情况与精神状态。这些凝结着中华精神与道德品质的作品,不应仅限于正在中国展示,更应走向世界。
然而,正在让这些人物“走出去”的过程中,也要讲究一种对话。因此,我确立了一个创作主题——中西文化的“对话”。我选择世界汗青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中国汗青上的良好人物进行艺术性对话,并将这些雕像安放于相应国度,以引发文化共鸣。例如,我创作的《超出时空的对话——达·芬奇与齐白石》雕塑,展示了两位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汗青时期、使用不同说话的艺术大师。他们虽然相隔时空,却配合寻求“真善美”,因此能超出客观世界,构成一种中西文明的“对话”。许多意大利观众正在达·芬奇博物馆广场看到这组雕塑后好奇齐白石是谁,为什么他与达·芬奇并列。通过这组雕塑,他们了解了中国写意艺术,也对中国文化发生兴趣。
我还创作了《神遇——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如今已落成于希腊。虽然他们相差近百年,但正在文明史中这其实不遥远。苏格拉底的雕像以高雅庄严展现出古希腊哲学的深度与风格,而孔子的造型则充满中国写意艺术的神韵。两人同处一地,象征着中西哲学精神的交流与共鸣。
全球时报:您认为这些雕塑作品可以或许“走出去”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吴为山:到本日,我创作的600多尊雕塑已活着界30多个国度和地区安家。这些雕像能“走出去”的原因有4点:第一,这些汗青人物给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次,中国的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越发存眷;再次,这些作品包含了与西方文明不同的文化表达方式;末了,这些雕塑的选题具有超出汗青、面向未来的“对话”代价。
馆际协同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全球时报:您对未来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如何的期待?
吴为山:作为正在全球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国,中国必需正在新期间中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运气配合体理念。正在将该理念落实到文化与艺术交流时,应该以真诚推动国度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同、情绪之间的融合。这是我们这一代文化工作者的义务,只要我们坚持去做、用心去做、长久地去做,就一定会发生影响。
正在习近平新期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美术馆也正在国际交流方面开展了积极索求与实践。我们建立了“丝绸之路国度美术馆联盟”和“金砖国度美术馆联盟”,并正在两个平台上举行了大量展览,把中国的壮美山河和人民奋发图强的精神风采呈现给世界。
全球时报:您提出“馆际协同+数字化”计谋,可否举例说明如何通过技能提升文化传播效果?
吴为山:“馆际协同+数字化”计谋的焦点,是让博物馆和美术馆相连系。博物馆的作品主如果汗青的经历,美术馆的作品主如果现代的创造,以是只有把这两者连系起来,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中国美术馆联合全国多家博物馆配合策展,展出了书法、雕塑、绘画等珍品,有的展览我们也开发了数字展厅、视频讲授、线上导览,让全国乃至外洋的观众都能“正在线游展”。中国美术馆现正在正正在展出的“墨韵文脉——甘肃丝路艺术珍品展”就很受观众喜爱。这类协同,不是简单拼展品,而是理念和平台的共享,是一次真正的文化共建。数字技能就像桥梁,把千年文明接到每一个人的指尖。
传播中国文化,要因地制宜
全球时报:您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现正在面临着哪些挑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衅?
吴为山:中国文化“走出去”,本日面临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汗青机遇,同时也充满了挑衅。我们不能只把“文化传播”理解成单向的“输入”,而是要让文化走进对方的心里。
中国文化的传播应该是一项全民参与、立体化推进的事业,需从多个方面展示。首先,从时间维度来看,中国汗青上的优秀文化成果历来受到注重。但同时,我们还必要将现代中国的期间创造向世界展示。中国是由一个汗青、现正在和未来组成的长河,不仅要注重它的上游,也要注重它的中游和下游,特别是奔向人类文明大海的未来愿景。
其次,要通过对中国的人物展示,呈现中国的汗青,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方式报告中华文明史。
再次,不要摒弃对我们的现代文化和赤色文化的宣扬,也不要认为西方国度会对此有所抵触。我们的赤色文化中蕴含着人民精神和深层的代价气力。例如,红军长征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意志,这类精神早已被世界广泛认可。正在传播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时,我们也应该传播雷锋精神。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翻译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典范著作,把中国的各类艺术成果传播到世界。
末了,正在传播手段方面,我们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国度和地区的文化背景、文明发展、汗青传统和社会现状,调整内容、形式和方法,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与影响力。
全球时报:谈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您对中国年轻艺术家有什么发起?
吴为山:年轻艺术家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要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如果对本国文化全无所闻,仅仅正在传播方式或艺术形式上做改变,是远远不够的。文化的底蕴和精神必需通过真正的理解和吸收才能有效表达。
其次,走出去其实不是单向输入。年轻艺术家还应主动了解世界,熟悉所传播国度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政治制度、汗青传统以及社会情况。如果对他国全无所闻,就贸然传播,很难被真正理解和接纳。
公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