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9 08:06:15
  • 阅读(7888)
  • 评论(58)
  • 作者 文博时空

    作者 唐浩莹 早正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最先利用砖石来建造房屋、城墙、陵墓等建筑。中国传统建筑中砖和石材的使用,既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为传统建筑文化谱写了出色的篇章。

    苏州虎丘塔:给中国版“比萨斜塔”做“保养”

    苏东坡有言:“到苏州没有游虎丘,乃憾事也。”

    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位于苏州市西北郊的云岩寺内,是一座七层八角形、以砖布局为主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它建于五代后周至北宋建隆二年,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明代以来,由于地基的没有均匀沉降,造成虎丘塔塔体倾斜,倾斜角度为3度,故被称之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1953 年,虎丘塔产生局部坍塌,苏州市政府随即构造相干部门举行勘查,并最先了以刘敦桢先生为主的抢修加固方案研究。为了稳固宝塔,此次修复中用钢筋混凝土正在塔身每层加三道箍筋举行加固。

    展开盈余 95 %

    第一次修复前塔身出现裂缝

    第一次修复前塔顶出现大洞

    第一次修复时的全景

    第一次修复中对钢箍举行衔接

    第一次修复中塔身平座处箍筋加固

    第一次修复中塔身倚柱处箍筋加固

    第一次修复后的全貌

    但是,用钢筋混凝土加固塔身后,实际上是增加了塔身的重量,原有的地基基础承载能力宁静衡状态就出现了问题

    因此,虎丘塔的第二次大修,主如果对地基举行加固。通过“围桩、钻孔注浆、壳体工程、塔墩换砖”一套系统的组合拳为虎丘塔打造了结实的人工基础,使虎丘塔的地基沉降和塔体倾斜都得到了有效控制。

    第二次修复中围桩顶部圈梁钢筋网

    第二次修复中围桩钢筋笼

    第二次修复中塔外钻孔注浆和塔内回廊注浆

    第二次修复中塔墩内配置钢筋加固

    第二次修复中塔基下的壳体钢筋

    第二次修复中壳体基础与塔身的衔接处

    第二次修复后的全貌

    “第二次大修结束后,我们平时也会举行一些维护,但毕竟经历了二十多年,一些新问题最先出现。”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副所长马振暐说。

    正在第二次大修之后的二十多年里,虎丘塔的木布局塔檐逐渐被摧毁,宝塔失去了外面的遮掩物,加上长期日晒雨淋,出现了塔体渗水、粉刷剥落、动物丛生、局部风化等严重现象。

    第三次修复前塔顶覆瓦渗水、脱落

    第三次修复前塔山裂纹

    第三次修复前砖体裂纹

    第三次修复前杂草丛生

    2011 年,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委托专业单元体例《苏州云岩寺塔保养维修方案》,经多轮论证完善后获国度文物局考核通过。虎丘塔迎来了第三次大修,这也是虎丘塔的首次大范围保养性维修。

    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工程部主任胡海光介绍说:“与前两次的抢救性保护没有同,今年的工程以全面保养维修为主,内容包括布局保养、塔体防水、构件防风化、防生物侵害等。”

    2015 年 3 月 2 日,第三次大修工程正式启动。

    首先是搭建脚手架。

    根据文物保护和施工承重的需要,专家们正在现场举行调查论证,形成了此次的脚手架手工方案:脚手架搭建高度为 42 米,考虑到维修中需要满意材料运输、人员行走、专家调查、测绘定点等多种需求,采用了横向五排的方式,上下坡度控制正在45度以内。另外,为了使脚手架更加稳定,使用风绳拉住脚手架架体举行固定。经过 2 个多月的施工,整个脚手架工程于5月20日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了有关部门的验收。

    第三次修复中搭建的脚手架全貌

    脚手架工程通过验收后,接下来就是对虎丘塔举行全面的维护和整修。

    由于虎丘塔塔顶常年没有维护过,因此表面风化严重,顶层混凝土顶起壳出现大量裂纹,覆砵产生严重锈蚀,并出现孔洞。维修人员先对塔顶举行清扫,对覆砵举行除锈处理并用新型化学粘合剂举行加固,同时对覆砵开裂混凝土部分举行修补,增加一道腰箍以防止顶层混凝土进一步风化、崩裂。另外,替换已经锈蚀的失去传导功能的塔顶避雷铜线,按照最新标准装置了新的防雷装置。

    第三次修复中对塔顶举行清扫

    第三次修复中对塔顶覆砵举行粘合

    第三次修复中给覆砵上加一道金属箍

    第三次修复中新接的避雷导线

    塔顶维修完成后,维修人员从上至下逐层对虎丘塔举行整修。对风化的塔身举行清扫,对塔身裂缝、脱落的纸筋举行捻缝、修补,对破损的椅柱举行勾缝或新砌,对全部倚柱增涂两层防锈漆以防止倚柱内钢筋的进一步锈蚀。维修中还发明,三层以上的多数壶门部位出现漏筋问题,因此正在施工中先对壶门举行木柱支撑,再举行全面修整。

    第三次修复中清除塔身杂草

    第三次修复中六层上新砌的倚柱

    第三次修复中七层上勾勒倚柱缝

    第三次修复中完成木柱支撑的壶门

    本次维修工程另有一项紧张内容,就是合营文物部门对虎丘塔举行一次全面的测绘工作。

    “以前我们都是用传统的丈量方法来举行塔身的实时监控,但丈量是根据几个点来摹拟判断虎丘塔的状态,有可能会出现几个点的相互干系没变,但其他地方掉砖未监测到的现象。”胡海光说。应用三维激光对虎丘塔举行扫描,能够正确地监控塔身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来保护古塔。

    第三次修复中对虎丘塔举行测绘

    正在 2015 年 10 月 1 日“虎丘金秋庙会”前,塔体的维修工程全部结束。经过此次大修,虎丘塔的隐患根本排除,塔身全体防水、防风化能力明显提高,千年虎丘塔以一种新的姿态迎接了庙会的全部参观者。

    第三次修复后的全貌

    第三次维修工程的施工人员说:“我们完全有信心的是,这座古塔正在今后的几百年中将能抵御自然风化以及地面沉降等没有利因素的影响,是没有会有倒塌的危险的。”

    河北赵州桥:“世界第一桥”举行全面“整容”

    “水从碧云环中过,人正在苍龙背上行”,元朝诗人刘百熙曾写此对联盛赞赵州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单孔圆弧敞肩石拱桥。

    梁思成绘制的“河北赵县安济桥现状实测图”

    赵州桥始建于隋朝,距今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它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漫长岁月,见证了民族的兴衰与演变。然而,再结实的桥梁也抵挡没有住上千年的风霜培植。

    历史上,赵州桥有过 8 次大修。最近一次大修,是正在 1955~1956 年,也是赵州桥自诞生以来最全面、最彻底的一次修复。

    关于此次修复,几十年来一直争论没有休。

    1952 年 11 月,中央文化部派调查组赴赵县勘查赵州桥的现况并拟定整修方案。末了得出的结论是:赵州桥的毁损的地方过量,如果没有尽快修补,将碰面临倒塌的风险。

    赵州桥修复前

    “修,一定得修!”这是当时全部人的一致想法,但是正在怎样修、如何修的问题上,却出现了对峙的观点。

    当时,文化部调查组给出的修葺方针是:应当以极力保持赵州桥的旧观为宗旨。只要风化残毁非常严重的石块才需要替换新的石料,古桥东侧的大券和小券倒塌的三道单券应当扶起栽按原式加铁榫重新修砌,而只对残缺的券石替换新的石料。

    “修旧如旧”对于赵州桥而言无疑是最好的保护方式。但是,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如果相沿古代工程技术预算非常大,会影响到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更何况,赵州桥布局复杂、病害较多,并没有是像陶器、磁器、青铜器之类的小型文物简单缝缝补补就能搞定的,“垂危”的赵州桥也等没有及云云精细的修复方式。

    1955 年 6 月,赵州桥迎来了千年历史傍边范围最大的一次“整容手术”。

    整个“手术”过程坚持保留原有的护拱石、钩石、腰铁、铁拉杆和收分这五种施工方法。正在拱背与护拱石之间,采用了140号钢筋混凝土盖板,除保包涵况齐备的23券主拱和两端小拱的一部分金刚墙外,其余部分均举行了撤除和重修。统共补齐东侧拱券5道、小拱4个,以及栏板和望柱等构件,并且正在没有影响外观美观的前提下,举行了必要的布局加工。纵向钢筋直径为 12 毫米,横向钢筋直径为 19 毫米,纵向钢筋之间的间距约为 30 厘米。正在四个小拱中,拱背部分采用了12毫米的钢筋,其余部分则与主拱券上的盖板相反。

    赵州桥修复中

    由于拱背高低没有平且表面粗糙,护拱钢筋混凝土盖板与拱石之间紧密粘合,滑动困难。为了使拱券形成全体,没有向外倾倒,盖板与护拱石的毗邻采用了锯齿咬接法,正在护拱石内侧(约1米处)凿出倒齿,以便与盖板实现紧密咬合。

    正在使用腰铁的地方,除了外侧可见的拱券石仍然保留原状外,其他部分均用钢筋混凝土盖板替代。同时,网络和使用全部可用的石料,并从原扶植该桥的三县采石场补充了同种白色石料。

    此次补葺还正在桥面上下添加了防水层。采用防水亚麻布和一定标号的石油沥青按比例铺设防水材料,但由于施工时天气倏忽转寒,头层沥青难以涂刷,因此修复人员先涂上一层冷底子油,正在沥青中加入适量的煤油,消融和浓缩沥青后再举行涂刷。最终正在桥面上下共加设了两层防水亚麻布和三层沥青,来防止漏水和腐蚀现象的产生。

    1958 年,赵州桥补葺工程完成。

    赵州桥修复后

    赵州桥修复后

    赵州桥修复后

    赵州桥修复后

    由于赵州桥年代久远,能够或许使用的旧材料没有多,再加上使用了许多现代工艺,此次补葺几乎是对赵州桥的重修。

    虽然现代工艺成功重现了赵州桥的原貌,却再也无法承载它曾的历史。

    对于如许的补葺效果,梁思成表示遗憾和痛心。

    1963 年,他撰文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直至今天,我照样认为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焕然一新,如同把一些周鼎汉规用擦铜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损伤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正在赵州桥的重修中,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注重,这没有能说没有是一个遗憾。”

    古建筑,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躲过了战争的硝烟,效果却没逃过今天的破坏式“修复”。一道道车辙,本是历史的见证,往常却被简单粗暴的修复给抹平了。

    “没有改变原状”的文物保护维修原则,任什么时候间都没有能忘。

    正是这些思考,让后人继续修复赵州桥的时间,变得更加慎重。

    2017 年,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历时三年多,对赵县文保所馆藏的几十件赵州桥历代栏板及构件举行了抢救性修复。此次修复采用了多种技术,让栏板和构件逐一恢复了当初的模样,向大家展示赵州桥的历史变迁。

    箭扣长城:用“最小干预”实现“最优保护”

    “我对长城的喜爱,已经到了痴迷的水平,长城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没人比我更认识。”“中国长城补葺第一人”程永茂说。

    程永茂,1956 年 3 月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北京怀柔人,住正在长城脚下,小时间常常听爷爷讲起有关长城的传奇故事,他对长城有着一种特别的情怀。

    没有过,程永茂第一次真正接触长城,却是正在很久很久以后。

    1973 年,当时 18 岁的程永茂以学徒的身份跟随舅舅进修瓦匠活。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十多年,慢慢掌握了新建及民间小式做法的瓦作技术。

    1991 年,程永茂进入北京怀建集团园林古建公司,到场了红螺寺大雄宝殿古建的复建工程,他与古建筑的故事也由此拉开帷幕。

    2004 年,程永茂接到黄花城段长城的修复任务,这是他第一次登上长城。程永茂至今记得自己初登长城时的震撼:昔人依着险峻山势构筑了云云范围且工艺精良的建筑,而实际建造的过程却异常艰苦。

    黄花城段长城

    “当时就下定决心要把长城保护好。”

    2016 年,箭扣长城因百年的风雨侵蚀坍塌损毁严重,抢险补葺迫正在眉睫,程永茂接手了箭扣长城的补葺项目。

    正在北京怀柔,有如许一句歇后语,“背着梯架过箭扣——没挑儿”,意义是这是一个挑着担子过没有去的地方。

    箭扣长城,作为北京长城风景的集大成者,也一向被认为是明长城最险峻的部分。

    “箭扣长城作为 400 多年的古建筑,我们原则上是以最小干预,消除平安隐患的同时,实现随层、随坡、随弯、随旧、随残的修复效果,从而保持长城的古朴风采。”程永茂说。

    经过接头后决定,首先清除对长城本体有平安隐患的植被,酌情保留没有影响长城布局平安的植被。纵然是没有得没有去除的植被,也没有能连根拔起,而是直接剪断,以避免造成墙体碎裂。

    箭扣长城中的“鹰飞倒仰”段是最险峻的一段,这里的坡度接近80度,每一阶台阶只要几指宽。

    登上长城,程永茂发明,“鹰飞倒仰”段的墙面已经坍塌了大概四十多米,上百块六、七百斤的巨大石条滚落下悬崖。

    “鹰飞倒仰”段修复前

    程永茂说:“这些石条是 400 多年的真品,是文物的一部分,再费事也得把它从山底下拽上来,原汁原味再给安回长城上去。”

    程永茂带领工人们将小型起重装备卷扬机卡正在树档位置,用钢丝绳将散落正在悬崖下的石条绑紧,一寸一寸、一米一米,奋力将石条向山上拖拽。如果中途碰到障碍物,还要没有断调整卷扬机的机位,偶然历经六七次倒运才能将一块石条装置归位。

    运送石条

    用骡子驮运建筑材料

    工人将石料背上山

    为了让补葺后的城墙能够或许做到“远看相似,近看有别”,程永茂用阴坡的泥土,掺上青灰等部分材料,混合成特殊的“涂料”,一点点涂抹正在新砖上举行“做旧”处理。除此之外,他还指导工人们,将新砖尽量砌正在朝向山坡的城墙背面,旧砖则补正在更加显眼的城墙正面,用巧妙的方法做到“修旧如旧”。

    箭扣长城修复中

    箭扣长城修复中

    箭扣长城修复中

    箭扣长城修复中

    正在此次补葺之前,“鹰飞倒仰”段曾屡次产生户外驴友坠亡事件。而正在补葺后,既保留了古长城的原貌,人们踩上台阶时又觉得稳稳当当。

    “我修完了之后,再也没人坠崖死亡,这救了多少人命呀。”程永茂对此非常欣慰。

    修复前后对比图

    修复前后对比图

    修复前后对比图

    修复前后对比图

    修复长城的工作,程永茂从未停止。从事长城补葺的 20 年里,他先后掌管了黄花城、慕田峪、鹞子峪、河防口、青龙峡、箭扣等十多项长城抢险修复工程,总补葺长度达两万米。

    程永茂绘制的长城地图

    往常,箭扣长城第五期的补葺工作已经开启,年近古稀的程永茂依旧坚守正在补葺一线。他坚持每周至少爬一次长城到施工现场举行“监工”,多则五六次,碰到关键部位更是亲自动手演示工艺手法。正在他看来,只要及时发明补葺中的小问题,做到及时处理,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

    “认真、用情、存心、尽责”,是程永茂正在补葺长城的工作中总结的八字箴言。

    程永茂常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在老百姓心里的地位非常高。我们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承好,给后人留下真东西。”

    一顶红色平安帽、一架相机、一个双肩包、一柄手杖,是他多年来行走长城的“标配”。

    图片 | 唐浩莹

    排版 | 黄思琦

    计划 | 尹莉莎

    公布于:北京市
    4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