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8 10:49:54
  • 阅读(7600)
  • 评论(51)
  • 2025年5月18日破晓3时55分,北京都城国际机场一处停机坪灯火透明。一架载有中汉文明瑰宝的专机缓缓下降,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帛书——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五行令》《攻守占》,竣事正在美国的79载漂泊,终于抵达北京都城国际机场,回到故乡。澎湃旧事艺术评论获悉,国度文物局还将继承推动子弹库帛书《四时令》早日回归。

    作为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帛书,子弹库帛书的回归不但弥补了战国文献的空白,更揭开了一段交叉着盗掘、欺骗、学术坚守与文明追索的沧桑历程。正如帛书开篇所言:“惟天作福,神则格之”——文明的延续,既需畏敬天道,更需保卫人性。这卷丝帛的归乡,不但是一次文物的物理回归,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归途。

    载有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的飞机抵达北京都城国际机场

    睁开盈余 88 %

    子弹库帛书部分

    《五行令》《攻守占》将于2025年7月正在我国国度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期间文物追索返还结果展”上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是现正在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也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文籍意义上的古书,对付我国古笔墨、古文献研讨和学术史、思想史研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代价。子弹库帛书分三卷,此次回归的《五行令》和《攻守占》为子弹库帛书第二卷、第三卷,内容分别是四时十仲春的宜忌、攻城守城的宜忌。

    北京大学传授、知逻辑学者李零自1980年起研讨子弹库帛书,屡次赴美参加子弹库帛书残片的揭剥工作,与美方专家配合开展帛书的珍爱和修复研讨。他说:“简帛古书是我国粹术的源头,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都是源头。先秦两汉是简帛期间,书都是写正在简帛上。我们发现简帛,研讨简帛,其实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回归。研讨古笔墨也好,古文献也好,学术史也好,思想史也好,谁都不能忽视这个源头。”

    《攻守占》笔墨

    《五行令》月名图

    回归:国度文物局自动追索,美方深图远虑后决意送还

    子弹库帛书于1946年被以非法本领带到美国。

    2024年,我国国度文物局正在第一时候关注到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发布了关于返还非品德方式猎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后,马上对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保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启动了追索工作。基于溯源及流转历史研讨形成的踏实、完整证据链,基于以文物回归纠正历史错误、推动双方正在专业范畴的长期合作这一共识,经由多轮商量,美方同意将文物退出馆藏并返还我国。

    美国当地时候5月16日,我国国度文物局正在我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度文物局局长饶权正在交接典礼的视频致辞中说,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向中方返还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彰显了其正在文化遗产珍爱合作中服从博物馆伦理的努力,是我国主导制定的《青岛建议书》以对话与合作推动历史下流失文物珍爱与返还理念的成功实践。帛书回归后,将正在文物原生情况中,获得更加周全、更加零碎的珍爱和研讨,让文物的代价获得更加准确、完整的理解和阐释。

    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蔡斯·罗宾逊正在交接典礼上说,此次返还是一项深图远虑以后的决意,反应了亚洲艺术博物馆对良好经管的关注,和这些文物应与其文化和考古配景举行对话的理念。返还协议为亚洲艺术博物馆拓荒了新的、重要的研讨途径。正在已往几个月中,我们与我国合作伙伴举行了富有效果的对话,无望面向将来开展合作。

    前世:盗墓者手中的“破布”与学术惊雷

    子弹库楚帛书从出土最先,其命运就带上了传奇色彩——贱送、被骗、流失出国……这件珍贵的文物,就像一个走失正在异国他乡的孩子,直到今天赋能部分回家。

    长江天心阁西北,原是一条器械走向的小山岗,子弹库就正在山岗的识字岭与左家公山之间(现湖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1942年,楚帛书这件绝代奇珍从这里的一座楚墓中被盗墓者发掘出土:一群盗墓者正在长沙子弹库发现一个洞,盗墓者从墓中扒出一批青铜器、漆器,和一块“写满字符的旧布”——这块长47厘米、宽38.7厘米的丝织物,恰是厥后震动学界的子弹库楚帛书。

    其时无人能识其代价,它被随意卖给古玩商,后由长沙收藏家蔡季襄购得。1946年,蔡季襄正在上海遭受美国情报职员柯强。后者以拍摄红外照片为名骗走帛书,并隐秘携至美国。自此,这份“战国秘本”漂泊异乡,辗转于耶鲁大学、弗利尔美术馆,终究被赛克勒基金会收藏。

    1955年,蔡季襄以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列席代表身份,正在大会大将柯强盗骗帛书的经由作了报告,并将昔时被迫和柯强签定的左券上交给了湖南省文化厅。

    1974年,蔡季襄正在写给商承祚的信中表示,固然时隔近30年,自己仍进展能打上一场跨国官司,为祖国追回楚帛书。其时柯强尚活着。

    1982年,高至喜赴美国参加学术会议,正在纽约多数会博物馆见到了展出的楚帛书原件,并量得尺寸为高38.5厘米,宽46.2厘米。

    上世纪80年代中叶,时任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的高至喜将蔡季襄所写的质料,和昔时吴存柱的证明及往来信件,一起整理好,上交给国度文物局,进展能想办法追回楚帛书。

    5月16日正在位于华盛顿的我国驻美国大使馆交接典礼上拍摄的子弹库帛书。新华社 发

    2024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表露柯强档案中的催款信,证实柯强是通过敲诈本领猎取文物;2024年6月,曾装裱帛书的盒盖从美国移交我国,成为关键物证。与此同时,国际学界良心力量涌动:美国粹者罗泰征引赛克勒遗愿,号令“文物应回归文化母体”。

    美国芝加哥大学传授夏德安说:“(1946年)子弹库帛书从上海传到美国的时候,(帛书)放装正在这个盒子里面,这个盒盖就是证据,并且这个盒盖(盒子)原来藏着子弹库帛书,这个鞋盒的盖子就是正在他孙女的这批材料之内,并且上面有很多字迹,个人写的,也有博物馆,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的标签,是跟这个挂号纪录有关系的,以是留上去的盒盖变成很重要的一个证据。”

    2024年,曾装裱帛书的盒盖从美国移交我国

    饶宗颐摹本

    值得一提的是,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正在昔时盗墓者的指引下,对这座出土帛书的楚墓举行正式发掘,浩繁出土器物中有一件“人物御龙帛画”,这幅帛画不但是研讨楚史的珍贵文物和史料,正在我国绘画史上也有极高的职位。研讨者们认为这幅帛画是用来引魂升天的。

    人物御龙画

    从盗墓贼的麻袋到学者案头的摹本,从纽约展厅的聚光灯到终于回归故里并将正在国度博物馆展出,子弹库楚帛书的命运折射着文明的血泪与韧性。正如帛书开篇所言:“惟天作福,神则格之”——文明的延续,既需畏敬天道,更需保卫人性。这卷丝帛的归乡,不但是一次文物的物理回归,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它提示众人,唯有恭敬文明源头,方能誊写将来的诗篇。

    代价:神话、地理学与创世神话的“活化石”

    作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帛书实物与文籍意义上的“古书之首”,子弹库帛书的代价远非一般文物可比。其以丝帛为载体、以楚系笔墨誊写的900余字,不但弥补了战国文献的空白,更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从新解读先秦文明的大门。

    帛书以丝帛为誊写载体,正在这块长47厘米,宽38.7厘米的丝帛上,有笔墨三篇,图像多幅,且布局非凡:帛书中部两篇笔墨,一篇正写一篇倒书,分别为八行和十三行,四周每边有三幅彩图,共十二幅,每图均配有笔墨是为第三篇。

    楚帛书甲篇《四时》记载了伏羲、女娲结为伉俪,生四子拓荒天地;炎帝命祝融“奠三天四极”,共工制定历法。学者冯时曾指出,这是“先秦唯一完整的创世神话”,其叙事融合楚地巫文化与中原五行思想,倾覆了《山海经》等传世文献的单一视角,揭示多元史观交叉的战国思想图景。

    我国社会迷信院学部委员冯时认为,这是“先秦唯一完整的创世神话体系”,融合楚地巫觋文化、中原五行思想及巴蜀地理传统,形成“多元文明融会的思想图景”89。例如,其将炎帝、祝融等中原神祇与楚地“太一”信奉并置,证明战国时期已存正在跨地区的文化整合。这类神话叙事不但为《淮南子》《楚辞》提供了源头,更揭示了我国初期宇宙观的庞大建构历程。

    乙篇《天象》与丙篇《月忌》构成我国古代最早的“数术集成”。李学勤等学者发现,《五行令》独创性地将一年360日划分为木、火、土、金、水五段,每段72日,对应30个节气,形成与《礼记·月令》不同的历法体系,证明战国时期存正在“五行时令”与“四时月令”并行的多元历法实践。而《攻守占》按方位排列的军事忌讳,将星象运行与战争计谋结合,表现“天人感应”思想的军事化运用。芝加哥大学夏德安传授评价:“这类将地理学实证与哲学思辨结合的体系,比古希腊占星术更早展现出零碎性迷信思维”。

    帛书墨迹被郭沫若称为“草篆典型”,其字形扁方化、笔势联缀化特征,揭示了隶变始于战国楚地的重要证据。北京大学李零传授通过比拟云梦秦简指出,帛书比秦简早百余年,其“蚕头燕尾”的笔法雏形及简省布局,直接影响了汉朝隶书的形成24。更值得注意的是,帛书采纳朱墨双色誊写(注释墨书、神像朱绘),开创了我国文籍图文混排的先河,其折叠装帧方式更被视作后世书本形制的原型。

    《攻守占》细致记载攻城方位、守城时候的忌讳,如“东方利攻”“戌时忌守”,反应战国时期军事活动与时空次序的深度绑定。而《月忌》中“正月毋北征”“八月忌嫁娶”等条文,则构成先秦官方生活范例的原始样本。这些内容不但为研讨战国军事史、社会史提供一手材料,更证明我国初期文明中“礼法”与“数术”的共生关系37。二、文化意义:文明母体重建的“精力图腾”

    子弹库帛书的命运与近代我国国运紧密交叉。其流失与回归的历程,既是一部文物追索史,更是一曲文明再起的史诗。

    (本文参考国度文物局材料、商承祚、李学勤、高至喜、李零等学者和陈振镰等的撰述)

    发布于:上海市
    1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