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晨烨
经济观察报记者 郑晨烨
2025年的中国商业航天,开始加速向前奔跑,个中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就是,2025年民营航天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负担起以往由“国家队”主导的零碎级工程。
5月19日,经济观察报记者从北京微纳星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微纳星空”)获悉,该公司已正式确认中标“环天卫星星座建设”项目,中标金额高达8.04亿元人民币。
对于一家建立于2017年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而言,这一体量的订单意义没有言而喻。
无独占偶,同样在5月19日,星河动力航天公司在山东附近海疆圆满完成谷神星一号海射型发射使命,顺遂将“天启星座”一期第34—37星共 4 颗卫星搭载送入高度 850km、倾角 45°的近地轨道;在此前的5月14日,成都的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国星宇航”)也成功发射了号称“环球首个”的太空计算星座。
展开剩余 82 %“国内商业航天的星座建设,正从过去的‘单星考证’、‘试验探索’阶段,加速迈向‘批量制造’、‘规模组网’。”一位长期关注商业航天赛道的投资人向记者表示。
加速奔跑
5月18日,天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四川省)公示,微纳星空公司中标“环天卫星星座建设”项目,该星座此前已获国家发展革新委核准,项目中标标的额为8.04亿元。
记者从微纳星空处了解到,该公司此次中标的“环天卫星星座”项目,旨在为四川眉山区域供应空天数据来源、加强多类型遥感数据获取能力,扩充卫星应用场景。
根据招标项目请求,微纳星空将按计划完成10颗遥感微小卫星星座(包括4颗光学卫星,6颗SAR卫星)的研制,并进行卫星发射组网。
对于微纳星空这家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伟人”企业而言,承接如此规模的“总承包”项目,负责从卫星研制、发射组网乃至后续大概的地面零碎建设,已远非早年民营航天企业更多负担分零碎或配套使命的角色可比。
而这类由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乃至主导的模式,正成为天基“新基建”浪潮中的一个新方向。
公开信息显示,微纳星空建立于2017年8月,作为一家相对年轻的商业航天企业,其在2018年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2019年和2020年分别完成逾亿元的A轮和A+轮融资,2021年的B轮融资金额达到3.5亿元,2022年的B+轮融资亦达数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12月完成的数亿元C轮融资,由中国国有企业布局调整基金二期股分有限公司(简称“国调基金二期”)领投,创维投资、国华投资等机构跟投,融资将主要用于“卫星的批量化生产、新一代卫星技术的研发和市场拓展”。
就在微纳星空订单消息确认前没有久的5月14日,成都的国星宇航也以“一箭12星”的形式,成功将其“太空计算星座”的首批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据国星宇航官方消息,此次发射是其“星算”计划的首次大规模部署,后续星座组网仍在计划之中,其目标是构建天基智能计算基础设施。
若是说卫星星座的规模化部署是“需求端”的放量,那么运载火箭的批量化、低成本发射则是“供给端”的关键保障。
与微纳星空8亿元订单在同日引发关注的,还有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下称“深蓝航天”)宣布其位于无锡高新区的总部暨液体火箭总装基地正式交付。
据深蓝航天方面介绍,该基地占地75.2亩,总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将来将负担其“星云一号”液氧煤油可回光复用运载火箭的总装集成使命。深蓝航天董事长霍亮在开业仪式上表示,这是公司“从技术考证向批量化妆配过渡”的紧张战略基地。
据记者了解,深蓝航天火箭总装基地配置了柔性化智能总装零碎,可完成6发火箭并行装配并支持快速换型生产;同时还集成了包含协作机器人辅助装配事情站、自动化焊接事情站及数字孪生检测平台在内的智能制造零碎,和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零碎。
深蓝航天相关负责人报告记者,这些先进制造能力的引入,旨在显著提升火箭的生产效率与质量,为公司将来“一年一迭代”的大运力火箭研发和“规模化生产、商业化交付”奠基基础。
春风劲吹
中国商业航天今日之“加速度”,离没有开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
从2020年国家发展革新委将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领域,到2024年政府事情报告首次将商业航天列为国家“新增长引擎”,再到2025年被进一步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没有断提升。
从《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到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信息通讯行业发展计划》,一个又一个紧张文件,均明白提出要鼓励指导商业航天发展,培养壮大空间应用产业,初步形成覆盖环球、天地一体的信息收集,这些计划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基了坚实的政策基调。
政策的驱动,并没有仅仅停顿在宏观层面。
自2014年国务院出台指导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以来,优化市场准入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举措持续出台,同时,政策层面也强调在可反复使用火箭、先进卫星平台、SAR等有效载荷技术、星间链路、在轨智能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进行攻关,并着力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升级。
顶层设计加速推进的春风之下,地方政府也纷纷将商业航天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赛道,竞相布局。
例如,深蓝航天无锡基地的建设就得到了无锡市政府的专项政策支持,深蓝航天的B2轮融资也是由无锡高新区投控集团领投。
在深蓝航天总部暨液体火箭总装基地开业仪式上,无锡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新吴区委书记崔荣国表示,此举完成了无锡高新区在全市商业火箭总部及总装项目上的“力拔头筹”,并将带动地方航空航天产业的突起。
北京市发布的《加快商业航天立异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其目标亦直指在天下率先完成可反复使用火箭入轨回光复飞,并打造商业航天千亿级产业集群,其支稳重点涵盖了从可反复使用火箭技术、低成本高区分率SAR卫星研制到大规模星座建设与运营等全产业链环节。
上海市则对商业火箭、商业卫星、星座建设等劣势企业给予政策支持,鼓励链主企业整合伙源。广东省发布的行动计划,则致力于构建“双核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从火箭、卫星到应用的全覆盖产业链,并对星箭制造、天地往返、星座组网与测运控、空天信息及时处理等核心技术攻关给予鼓励。
在《四川省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30年)》中,亦提出到203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据艾媒咨询及华经产业研讨院等机构的数据分析,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5万亿元至2.8万亿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SAR(分解孔径雷达)卫星,因其全天候、全天时成像的奇特劣势,市场规模也保持着稳健增长。
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的数据,环球SAR图像市场规模在2024年为14.555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增长至约28亿美元,期间复合年增长率为8.4%。
发布于: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