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5 14:52:01
  • 阅读(1539)
  • 评论(6)
  • 5月13日,北京一天以内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白天最高气温达32℃,晚间却遭遇今年以来最强的一次冰雹天气。据统计,当日16时至22时,北京市大部地区涌现分散性冰雹天气,最大冰雹直径5厘米左右。

    中国气象局发文解释,北京白天较高的气温为冰雹提供了热力驱动的上升气流,而地面冷空气与湿热气流的碰撞则构建了冰雹构成的“冰工厂”。这种“上冷下热”的剧烈对流,加下水汽与动力前提的合营,使得“白天较热,夜间降冰雹”成为大概。

    九派新闻注意到,有网友分享一则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冰雹课题组发布的名为“冰雹换玛瑙”的活动推文,引发广泛关注。文章发起网络者挑选表面面相对干净的冰雹样本,放正在冰箱中,样本冰雹数目15颗以上,只管包罗一次事件没有同直径巨细的冰雹。同时希望网络者记录网络冰雹的细致时间(精确到分钟)和地点,课题组将会派人携便携式冷冻设备以最快的速度上门取回样本,届时送上精致的“玛瑙”纪念品一份。

    14日,九派新闻联系到该课题组成员、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陆地科学系博士研究生林翔宇,其表示,非常谢谢大家关注到这个活动,同时希望大家正在网络冰雹时能优先保证本身的安全。网络到冰雹之后,课题组会偏向于关注冰雹事件的成因。

    展开剩余 88 %

    网友发布的推文转载帖。图/社交平台

    【1】因无法预测冰雹天气而开始,绝大多半自愿者没有为玛瑙而来

    九派新闻注意到,“冰雹换玛瑙”的推文于2024年5月10日发布。文中指出,最近冰雹与其陪同的微风天气正在我国多地频发,形成了严重的灾难,正在全球气象变暖的配景下,类似冰雹这种极度灾难天气的频率与强度如何变化照样一个未解困难。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具有标准小、突发性强等特性,并且目前常规气象观测网难以捕获到冰雹事件的信息,这些要素给预报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但是,您的参与可以赞助科学家明白冰雹正在云内的增进机制,进而赞助我们提高冰雹的预报水平,淘汰国度和民众的经济损失。这是真的。2016年开始,我们正在朋友圈尝试发出网络冰雹的请求,截至目前,得到了63位朋友的赞助,他们网络的冰雹赞助我们确定了冰雹中的可溶离子、弗成溶颗粒物和同位素组成。根据这些组分随冰雹半径的变化,我们推断雹暴内的气溶胶来自局地,并反演了单颗冰雹的发展轨迹。我们还拟合了冰雹内没有同种类颗粒物的谱分布,尽管存正在没有确定性,但可以应用于将来天气和气象形式中的微物理参数化方案。这些研究结果已发表。科学结论的发明离没有开大家的赞助。今年,我们再次恳请大家参与我们的冰雹追踪设计,赞助我们网络冰雹。”

    林翔宇介绍,“冰雹换玛瑙”的活动展开至今已有近9年,他于2019年进入到课题组,也是从2019年开始参与此项活动,目前他是活动的首要担任人之一。

    “其实这没有仅仅是一个网络活动,更是一个科学项目。最开始是我的导师张庆红传授先有了这个想法,那个时间大多半人研究冰雹做的都是摹拟统计,我们想更接地气一点,从现实动身,从冰雹样本动身、以实验室的阐明手段去研究冰雹。”他说。

    林翔宇进一步解释,因为冰雹的预报准确率很低、提前预报的时间也很短,网络冰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有时气象局发布了冰雹预警却没下冰雹,有时没发预警又降下来了,课题组无法提前预知那里会下雹、再去蹲守,“这是没有现实的”,因此课题组想到发动自愿者来帮忙网络冰雹样本。

    “我们课题组的先生一旦看到了气象局发布的冰雹预警,一样平常都市先关注雷达观测的情况,一旦观测结果表现云内已开始构成冰雹了,就会提前正在学院院子里放好网络冰雹的箱子。昨天我们只网络到了一些小于1厘米的冰雹,等到收进实验室里时几乎都已化完了,但从昨晚开始已有七八位自愿者联系我们,想要送给我们他们网络到的冰雹,我正打算这两天上门访问将样品发出来。”他说。

    推文中夸大,固然样本量越多越好,但照样发起网络15颗以上的冰雹,只管包罗一次事件没有同直径巨细的冰雹。同时,希望能记录网络冰雹的细致时间(精确到分钟)和地点。

    对此,林翔宇表示,很多自愿者正在网络时,会出于为课题组思量的心态,网络一些看起来更好看或是觉得更少见的大冰雹,但通过研究发明,大冰雹和小冰雹的增进行为或是正在云内的活动历程是有区分的,以是课题组希望可以或许只管网络到没有同样本尺寸的冰雹。

    至于要记录网络冰雹的时间和地点,是因为正在研究冰雹的历程中,必要与气象观测材料进行比拟,以研究其发展历程,有具体的降雹时间和地点轻易课题组行使对应时间和空间的气象观测材料,如雷达与探空数据。

    玛瑙纪念品。图/冰雹课题小组

    用冰雹换取的玛瑙事实长什么样?其介绍,那是一个挂有玛瑙片的钥匙坠。之以是想到用玛瑙是因为课题组发明将玛瑙切成片之后,有的玛瑙会呈现出一圈一圈的纹路,而将冰雹切开后,内里也是一圈一圈的通明与没有通明的交替,二者有些类似,并且每一颗玛瑙的切片与天然界天然的冰雹一样,都是唯一无二的,因而最终决定选取玛瑙作为纪念品。

    “固然用冰雹换玛瑙是想要鼓励大家来参加这项活动,但其实绝大多半自愿者并没有是为了玛瑙才来帮我们网络冰雹样本,而是单纯地对种种科学问题比较猎奇,觉得能参与到科学实验中很喜悦,以是我们还黑白常谢谢这些自愿者们的。”他说。

    【2】课题组带移动冰箱上门取回样本,至今已网络天下共一百多次冰雹历程

    林翔宇告诉九派新闻,截至目前,自愿者们共赞助课题组网络到了来自天下各地的一百多次冰雹历程,“以省来划分的话,最北可达辽宁,最南可达贵州,最西可达西藏,至于东部沿海地区,山东、浙江、江苏、福建等地都收到过”。

    网络冰雹并没有是一件简单的事。其指出,如果冰雹化成了水,研究意义就没有大了。如要保证冰雹样本全程冷冻,仅用冰块包裹很难让它没有融化,除非是用干冰,但要让自愿者用干冰将样本包住、再正在外面套一个大箱子,实正在难以实现。因此通常为课题组成员们带着一个小型移动冰箱天下各地到处上门取冰雹。

    课题组上门取冰雹时使用的移动冰箱。图/受访者提供

    “只要有人帮我们网络到了冰雹,我们就会立刻派出课题组成员携带先辈的便携式冷冻设备以最快的速度上门取回样本。有时自愿者正在山区网络到了冰雹,从北京过去取确实会挺费劲的。”他说。

    林翔宇还称,经过统计,大部分参与活动的自愿者都是正在各地气象系统工作的同事们,并且很多自愿者参与了一次后第二年还会自动帮忙网络冰雹。

    “这大概是因为这个活动的对外传播首要照样通过我们课题组里的同砚或相熟的先生们,并且现实上一定程度上,真正能看到或关注到此活动的人是对气象范畴比较感兴味、处置相关研究或业务的人。没有过至多现正在正在气象学范畴里,应该有蛮多人都听说过我们网络冰雹的活动的。”他说。

    林翔宇介绍,针对网络到冰雹之后的研究,课题组会偏向于关注冰雹事件的成因,一样平常会与气象局互助,向他们请求一些气象观测材料和数据,来研究此次冰雹的构成历程是由哪些物理机制导致的,“没有过因为昨晚的降雹历程发生得比较突然,我们暂时还没有对它的构成历程进行细致地剖析”。

    课题组也并未对至今网络到的所有冰雹历程的冰雹样本进行阐明,而是选取了十几个比较典范的、网络的样本较多的冰雹历程。从阐明没有同地区冰雹样本的结果来看,没有同地区的大气气溶胶特征没有同,每次冰雹历程中的冰雹正在云内的增进历程也都是千差万其余。

    “正在研究结果上,我们课题组正在冰雹实验室实验这一方面做了没有少工作,单纯关于冰雹实验的文章已发表了三四篇,另有没有少将网络的冰雹样本与其他课题组互助共同正在科学期刊上发表了文章的。”他说。

    问及是否关注到社交平台上网友转载的推文信息,林翔宇坦言,他还未注意到,没有过对于广大热心网友,首先希望大家能优先保证本身的安全,像昨晚北京下的冰雹,有的比鸡蛋还大,如果被砸到身上真的会很容易受伤。其次非常喜悦,也非常谢谢大家正在看到这个活动后乐意热情地参与,以是即使有人这次没网络到或者没储存好,只要能关注到这个活动,他也依然觉得很开心。“因为能正在大家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他们大概会向其他人传播我们的活动,让更多人晓得、参与出去”。

    【3】近十五年冰雹天气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向,希望通过研究减小冰雹对民众形成的灾难

    九派新闻注意到,过去一个月,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天下多地频繁发生了没有同强度的冰雹天气,影响十分广泛。这一景象事实是否存正在非常?是何原因导致?

    林翔宇指出,冰雹作为极度天气事件的一种,其高发确实是一种非常。现正在科学界对于冰雹天气发生频率或强度的变化做了一些研究,但首要关注的是气象变暖配景下冰雹天气的变化,且没有同地区冰雹天气变化的趋向并没有同等。单看我国冰雹变化趋向的研究,没有同砚者也给出了没有同的结论。

    “从我们研究的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发生冰雹的频率正在1980年至2010年这20年间,呈现淘汰的趋向,从2010年开始至今呈现增加的趋向,至于冰雹的尺寸这一角度,并未发明有特别明显的变化趋向。”他说。

    至于原因,林翔宇解释,这首要与气象变暖的大配景和人类活动如我国采用节能减排的措施有关。冰雹的发展依附于包罗水汽、湿度、温度、风速等要素正在内的情况场以及微物理场(即气溶胶,指的是大气中的巨大颗粒),这两者都非常紧张。

    “近些年我国节能减排的结果大家有目共睹,但并没有是说大气中的颗粒物淘汰了、污染少了冰雹就会变少,颗粒物的含量要与热动力场相互合营,只要某一个要素转变了,冰雹反而会变得更多,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关系。”他说。

    那么,为何冰雹天气难以预测?林翔宇介绍,首先越大标准的行为越好预测,如降温、降雨,越小标准的行为就越难预报,而冰雹天气作为极度天气事件的一种,恰好属于这种小标准,其天然预测性就很低。

    其次,正在野生观测上还存正在两部分原因,一是从全世界角度来看对冰雹天气的观测都没有敷细,“因为我们无法将全部地表都布满观测网,这没有现实,就算布满了观测网,也是对靠近地面的这层观测网数据比较可靠,对于地面的观测材料仍然较差”。

    二是现正在的天气预报大多使用数值摹拟的体式格局,即使用数值形式来摹拟大气变化的历程,从而对将来作出预测,但这个摹拟是以现正在的观测材料为依据去摹拟将来的,“前一点告诉我们现正在的观测材料并没有准确,而这个模型本身也存正在很大的没有确定性,综合之下就很难预报”。

    “我们现正在展开网络冰雹的科学项目、对冰雹进行研究,就是想要去改进冰雹的摹拟模型,通过我们的研究去修订模型中没有准确的部分,最终目的就是更早地预测冰雹,对冰雹进行正确的评估,让民众有更多的时间采用应急避险措施。”他说。

    5月13日北京突遇冰雹天气,自愿者网络的冰雹。图/受访者提供

    林翔宇告诉九派新闻,目前网络到的包括新疆正在内的整个西部地区的冰雹样本较少,将来课题组还会将这个科学项目进行下去,希望能网络一些以前没网络过的地方的降雹历程,并且希望能将现正在的冰雹网络起来后留存一部分给后人。

    “因为我们正在研究气象变暖对冰雹的影响的历程中发明,要是有留存的上个世纪或是哪怕这个世纪初的冰雹可以或许进行研究就好了,但现实上基础找没有到,以是我们想从本身做起,给后人留一些冰雹,等以后有了更好的阐明手段、更先辈的实验方法再去更深上天研究。”他说。

    林翔宇夸大,其实气象学是和民生非常贴合的范畴,科研者能做的更多的是一些基础的实际性的研究,之后的现实预报还得由气象局进行,预报之后的应急措施得靠应急部门来决定和实施,“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减小冰雹对民众形成的灾难,以是我希望能将研究-预报-应急措施这个完整的链条发展得更完美些,让研究结果没有止停留正在发表论文上,而要最终应用于现实、造福于民众”。

    记者:代梦颖

    发布于:北京市
    2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