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4 09:24:15
  • 阅读(4700)
  • 评论(58)
  • 2019年2月18日,好莱坞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离开北京,与刘慈欣进行了一场名为《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对话刘慈欣》的对谈。就在这场对谈前两周,凭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刚在海内上映,该片引发了极其热烈的全民观影狂潮,因此被视为中国科幻电影进展史上不容忽视的里程碑,有人乃至将这一年视为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在这场对谈中,当掌管人问到两位嘉宾各自最感兴趣的科幻领域是甚么时,刘慈欣回答说,“我感兴趣的是形貌很遥远的世界,很广阔的未知......主要是遥远的太空,另有一些我们只能用想象力达到的世界。”

    这并不是刘慈欣独一一次提到“想象力”,仅仅三个月前,当刘慈欣站在克拉克奖的颁奖台上时,他就在获奖感言中反复提及了这个词语,比如他谈到本身科幻创作的初心时说道,“我最后创作科幻小说的目的,是为了逃离平淡的生存,用想象力去接触那些我永久没法达到的神奇时空。”由此可见,在刘慈欣的创作生活生计中,想象力不停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脚色。

    展开盈余 89 %

    《流浪地球》(2019)剧照。

    现实上,在全部科幻作品——不管是文学、影视或是漫画——的创作频谱中,“想象力”不停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部科幻作品的诞生,往往是泉源于创作者对付某种尚未发生的、非经验主义的场景或事件的想象。比如科幻文学的早期代表作《迷信怪人》,就来自玛丽·雪莱对“天然生物”的想象;而儒勒·凡是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诞生时,人类对海底世界的探索尚只能以想象力去披荆斩棘;更别提阿西莫夫在恢宏宇宙标准下创作的《基地》三部曲,点亮宇宙的不恰是他那不朽的想象力吗?

    大刘的作品也异样云云,尤其是他的代表作《三体》,几乎是“只能用想象力达到的世界”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但现实上,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只能泉源于大刘这类想象力卓绝的创作者,书中的诸多场景都远远突破了平凡是人的想象力极限。我至今仍能分明地记起第一次读到“二向箔”“高维物体的低维展开”“水滴2000响”等经典场景时所感觉到的心灵震动,如若不是这些文字,就算终其我的一生,这些场景也毫不会出现在我的脑海之中。

    因此,科幻文学才被视为是科幻作家们展现其想象力的绝佳载体,他们经过文字将脑海中那些常人所不及的点子讲述出来,再经过文本将其传递给读者,希望他们也能分享本身绚烂的颅内胜景。但对付读者而言,尽管在读到这些文字时,脑海中确切会出现出一些景象来,但与创作者所想仍然千差万别。毕竟来说,想象力世界的具象化,实在是有赖于个别想象力极限的高低。

    而这就是这个世界之所以必要科幻漫画的缘故原由。

    科幻漫画的改编史

    1976年,法国传奇漫画家墨比斯在《金属狂啸》杂志上公布了一篇名为《漫长的来日诰日》的科幻漫画,这篇只要短短16页的作品,因其独特的视觉美术气势派头而闻名,一经公布便引发关注。墨比斯在个中制造了一个极富产业感的未下世界:垂直乡村、遨游飞翔汽车、机器警察、机器探测器、变异外星人、林立的发射塔、错综复杂的输送管道和废土气势派头的乡村角落。

    对付昔时的漫画读者来说,这些画面远超他们的想象力边界,它定义了一个使人赞美且印象深刻的“未下世界”,很多场景都极富先锋感和前瞻性。所有这些图像元素,厥后都被视为是科幻视觉艺术的重要灵感泉源,颇多地出现在后世的各种科幻影视作品中,比如在《星球大战》《第五元素》等影片中,都可以看到自创自这部漫画的视觉元素。

    相比于纯文本的科幻文学作品,科幻漫画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将那些常人不可思议的未来场景具象化出来,真实地浮现在读者的面前,从而让读者感觉到文本和图像上的双重震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漫长的来日诰日》的编剧名叫丹·奥班农,就在这部漫画出版后不久,他就参与了另一部经典科幻电影的创作,那部电影叫作《异形》。而当时他之所以和墨比斯在一起合作漫画,则是由于他们正在另一个电影剧组中,而那部电影就是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导演版的科幻巨作《沙丘》,这部电影最终由于各种缘故原由而折戟沉沙,若干年来使人扼腕——不外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剧照。

    现实上,科幻漫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在报纸漫画兴盛的年代中,科幻故事不停都是漫画家们十分热中的题材。到了20世纪中叶,科幻漫画已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热门类型,诞生出了很多经典名作,比如让-克洛德·福雷斯特的《太空英雌芭芭丽娜》等。而也恰是在这个时候,传统科幻文学的进展也迎来了新一波高潮,科幻漫画也得以趁势进展,尤其是在欧洲漫坛,当时很多欧漫大家都投身于科幻漫画的创作。

    刚才提到的墨比斯就是个中一名,除了《漫长的来日诰日》之外,他的《印卡石》《伊甸园世界》等也都是科幻漫画的经典之作。除此之外,菲利普·德吕耶的《宇宙行者斯隆》、让-克洛德·梅齐埃和皮埃尔·克里斯坦的《星际特工》、迈克·巴特沃斯的《特里甘帝国》等作品,也都是彼时科幻欧漫的代表作,约略都出现在20世纪中前期。这些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视觉艺术而闻名,它们所浮现出来的世界,倾覆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让神奇的未来得以具象化浮现。

    或许,科幻漫画之于我们,就如同宫崎骏评价墨比斯时曾说的那样——“他经过漫画,让我们发现了一种对待世界的新体式格局。”

    中国科幻的漫画之旅

    2011年,中国漫画家吴青松离开欧洲漫坛的中央——法国。

    此后,他便最先与欧洲漫画编剧合作,共同出版作品。而在彼时的中国,刘慈欣刚刚完成了《三体》三部曲,这部日后将令世界感到震惊的作品,彼时尚未被大众所熟知,只是在海内科幻书迷的小圈子中颇有声名。当时谁也不曾想到,《三体》将对中国科幻文学的进展起到多么惊人的影响,乃至成为代表中国科幻站在世界科幻文学之林中的最高代表。

    吴青松并不是当时独一一个“出海”的中国漫画家,现实上,在2010年前后,由于海内漫画市场发生了剧烈变动,导致一大批中国漫画家纷纷选择远走欧洲。吴青松等国人漫画家在欧洲合作出版作品的同时,也接触到了与国漫完全分歧的欧漫。在当时的海内漫画市场中,漫画还只是面向青少年读者的消遣读物,而欧漫倒是一种全龄向的阅读媒介,完全可以承载更深刻、更严肃、更富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故事。而等到吴青松等出海作者“回归”中国市场时,他们也把这类“面向所有年龄条理读者的漫画”带回了中国,与海内当时方兴未艾的“图像小说”高潮鞭长莫及,而这就促进了海内全龄向漫画作品的萌发。

    吴青松绘制的图像小说版《三体》就是这个中很是典型的例子。

    《三体》,吴青松编绘,刘慈欣 原著,译林出版社,2025年1月。

    《三体》真正走进大众视野,约略是在2015年之后。它成了第一部站上雨果奖颁奖台的中国科幻长篇作品,并在此后接连拿下轨迹奖、克拉克奖、星云奖等国际奖项。而2019年大热的现象级电影《流浪地球》,则再次将原著作者刘慈欣推到聚光灯下,《三体》也再次成为各界核心,从而走上了更广阔的大众文明领域。

    大刘作品的漫画改编项目也被提上日程,而作为享有国际荣誉的大刘,其作品的漫画化改编更是注定要走国际化的门路。尤其是《三体》,此时它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获有数赞誉,拥趸有数。中美各自改编的影视剧版则进一步扩大了其国际影响力,因此其漫画版改编从一最先就要同时兼顾海内外读者的喜好,而有过“出海”经验的吴青松无疑就成了最佳人选。

    吴青松是成都人,而成都作为海内科幻空气最为浓厚的乡村之一,不停都有着相当深挚的读者基础。据吴青松本身说,本身是从《三体》连载时就不停关注它的老读者,之前就不停希望能将原著改编成漫画作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次参与图像小说版《三体》的创作,也算是一种圆梦。

    在图像小说版《三体》的扉页上,印着大刘和吴青松两人的签名,另有大刘手书的一句著名台词,“我们是同道了。”这既可以视为是两位创作者之间的跨媒介合作,也能够视为是文学和漫画这两种创作媒介穿越时空的一次握手。

    《三体》漫画改编的精彩之处

    现实上,这并不是《三体》第一次漫画化改编,在此之前也有过网漫改编版,但此次确切是第一次以“图像小说”的身份正式出版。这个概念劈头于北美,于2010年前后最先在海内兴起,简单来说,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漫画,图像小说更适合成年读者阅读,它们往往具有更严肃的主题、更深刻的洞察、更复杂的情节和更富有文学性的表达。

    这些也都可以从图像小说版《三体》中看出端倪来。

    故事性、严肃性和文学性自没必要多说,《三体》原著本身的素养就足够强悍,一方面故事足够恢弘巨大,而另一方面很多情节的设计却又十分精巧,也融入了很多大刘本身对人性、科技和宇宙的思考和洞察。但漫画改编版最大的难度也在于此,毕竟相比于原著,漫画版的体量要小很多,创作者必须要在尽大概保留故事主线的前提下,精简繁芜的旁枝侧蔓,在有限的篇幅中将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浮现出来。

    图像小说版《三体》内页。

    现实上,对付大多半《三体》书迷而言,故事早已烂熟于心,图像小说版《三体》的真正意义还是在于——以视觉艺术的体式格局去具象化读者们因想象力的限制而未能想象出的浩瀚宇宙场景。而在这一点上,图像小说版《三体》无疑做得很好,不管是“宇宙将为你闪灼”“三体太阳异象”“智子的低维展开”还是最终的“审判日号被切片”这些经典场景,全部都以出色的视觉结果浮现出来,结果拔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吴青松的分镜水平。或许是由于之前的出海经历,他的分镜体式格局充分融入了一些西欧漫画的技巧——西欧漫画一直以节奏快而著称,分镜讲求简便高效,往往有很高的叙事密度,同时十分讲求画格之间的堆叠与彼此推进。除此之外,在图像小说版《三体》中,还可以看到吴青松用了很多异形画格、悬浮画格和无框画格来处置惩罚分镜,在包管快节奏叙事的前提下,最大限制确保了画面视角结果的新鲜和创意,通读下来,淋漓尽致。

    漫画改编的另一个难点来自于人物塑造,《三体》原著可谓人物众多,光是有名有姓的脚色就有近百之多,这对漫画改编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毕竟,对付漫画来说,人物形象是脚色塑造的重中之重,如何让笔下的脚色使人过目不忘,是漫画创作者必要主要思量的问题。吴青松在漫画脚色的塑造上也颇下了一番功夫,尤其是对叶文杰、汪淼、史强、伊文斯等人的描画,都能很好地抓住人物精华,也确切做到了使人过目难忘,也很期待他们在后面故事中的显示。

    在成都的一场漫画签售会上,有一名书迷赶到现场,希望能够得到吴青松的签名,他颇有些自大地说,本身已买了十几套书送给朋友,由于本身实在太喜好《三体》这部作品了,所以不停也都十分关注这套图像小说。他说他之前没怎么看过漫画,但十分喜好这部作品,由于它把那些曾在他脑海中有数次出现的场景真真切切地浮现在他的面前。

    那感觉就像是,《三体》真正地为他而闪灼了。

    而这大概就是这套漫画真实的价值地点,成为一座名为想象力的太空桥,把读者们送到那些“只要想象力能力达到的处所”。

    作者/陶朗歌

    编辑/宫照华 罗东

    校对/薛京宁 柳宝庆

    公布于:北京市
    4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