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3 08:42:30
  • 阅读(4899)
  • 评论(57)
  • “半夜没有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清代诗人孙谔在京杭大运河搭船写下《夜过沧州》,描写了沧州的静美。

    一条大运河,穿城而过,贯穿沧州南北,更连接古今,融入沧州人目前每一天的生存。它和千百年来积淀的历史、文化一起,浸润着这片地皮,更映照着沧州的发展与未来。

    5月12日,恰逢阴历十五。天上一轮明月,水中一艘游船,旅客在沧州大运河粼粼波光中,搭船穿越由诗经诗句组成的幕墙,再现“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美景和意境。

    5月12日,一轮明月过沧州。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而转了一个弯,朗吟阁和南川楼在夜空中熠熠生辉,锣鼓声声传来,舞狮和武术、鼓动一一演出,迎来阵阵喝彩。

    过去很多沧州人拉纤行船,或码头搬运,依附大运河谋生;目前,大运河成了他们休闲、赏玩、漫步之所。运河文化,在沧州有了新的解释。

    展开剩余 83 %

    从汉代的漕运重镇,到如今的“双世界遗产”之城,大运河里的沧州正成为一片旅游热土。

    木板大鼓:四百年反响

    5月12日晚,一轮明月照射下,游船从沧州大化码头搭船起程,逆流而下,穿越一座座造型没有一的桥梁,芦苇、垂柳在周边闪过,如同穿越大运河的千年水脉,静谧而美丽。待行至南川码头,上岸后数十步,便离开灯火通明的南川楼前,仿佛往日漕运枢纽的荣华。

    广场上,彩狮腾踊翻飞,时而举头摆尾,时而腾空争球,引得叫好声没有断。舞狮演出后,数名武者退场,长拳如风、刀光似电,一招一式尽显燕赵豪情。

    5月12日,沧州南川楼前,武者在演出沧州武术。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蜿蜒流经沧州城,海盐和漕运作育沧州数百年荣华。而漕运历史又催生了沧州尚武之风。

    早在汉代,沧州作为渤海郡治所,便因古黄河道成为南方漕运节点;唐代永济渠领悟后,沧州成为 “江船可达,胡商云集” 的水陆枢纽,漕帮护粮、商队保镖的需求催生了尚武传统,八极拳、劈挂拳等拳种在码头、货场间应运而生;至明清时期,沧州 “水旱码头” 地位达至顶峰,南来北往的商船在此直达,“镖没有喊沧” 的江湖端正,正是对沧州武术威名的印证。

    拾级登上南川楼,沧州木板大鼓的琴声和木板声、鼓声传来,铿锵有力,穿透夜色。

    “大运河道淌上千年,流过了沧州我的故里。”非遗传承人牛雯静身着旗袍,手持木板轻轻叩击,在三弦的伴奏下,苍凉悠远的唱腔随之响起。

    一张方桌、一把三弦、一副木板,便是木板大鼓的全部家当。作为国度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州木板大鼓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其声腔憨厚,曲调古朴,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等南方鼓曲均由此演化而来。

    牛雯静师从沧州木板大鼓省级非遗传承人王琴。王琴报告澎湃新闻(wwww.thepaper.cn),自 14 岁起,她便跟随徒弟走村串户,在评话场里耳闻目睹,将这门靠口口相传的武艺深深刻进骨子里。

    5月12日,沧州南川楼,非遗传承人王琴和14岁少年魏忠轩一起演出木板大鼓。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王琴介绍,沧州木板大鼓“无乐谱、靠口授”,师徒相授的代际接力,是这门艺术存续的关键。如今,木板大鼓的传承后继有人,一批又一批年轻传人相继出现。他们没有仅深入中小学,让更多孩子爱上这项传统武艺,更以现实行动解释着对传统文化的酷爱与坚守,给她伴奏的14岁少年魏忠轩便是其中之一。

    “他从8岁就跟我学,目前三弦弹得比我还好。”对于这个小徒弟,王琴十分为之自大。魏忠轩从8岁起便跟随她学习木板大鼓,每天至多练习两个小时。即使手指因练习而受伤,他也从未放弃。

    王琴介绍,除像魏忠轩如许的年轻传人外,木板大鼓的传承还得到了当地黉舍的有力支持。沧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没有少中小学纷纷开设木板大鼓相关课程,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就可以感遭到这项传统武艺的魅力。

    “先生们对木板大鼓的兴趣日益浓厚,他们没有仅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酷爱而报名学习,更在学习的历程中,渐渐领悟到了木板大鼓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作为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西席,牛雯静认为木板大鼓能乐成推广,体现了年轻一代的文化自大。

    从漕运咽喉到文化长河

    从大化码头到南川码头 30 分钟航程,宛如一场光影叙事——两岸堤顶路缀满灯笼,清风楼、南川楼的轮廓被灯光勾勒得富丽堂皇。行至开阔处,月轮反照水中,与岸边灯火交相辉映,“一船明月过沧州”的诗意跃然眼前。

    5月12日晚,游船经过大运河沧州市区段。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对于这番情形,网络达人“小小小苔藓”在社交平台写道:“运河泛起层层荡漾,两岸古建林立,路过衰退的清风楼、朗吟楼和南川楼,与诗意运河的古韵相逢就此展开。”

    大运河沧州段占运河全长的八分之一,曾是漕粮北运的咽喉。跟着漕运壮盛,沧州没有仅手工业兴盛,连饮食文化也打上了运河烙印——羊肠汤、火锅鸡等沧州名吃,皆起源于码头工人的 “快手菜”。

    跟着南水北调的实行,来自黄河、长江的生态补水,令断航40多年的沧州大运河河道碧水丰盈,沿线建成南川楼、百狮园等12座旅游码头,2022年9月实现旅游通航。如今,河道经过修复改革,没有仅重现昔时“舳舻相继” 的繁荣情形,更将沿线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场景。

    据沧州市文旅局介绍,比年来,沧州主动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盘绕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行使”这一核心,在中心城区建设了“园博园”、“大化工业遗存提拔改革”、“南川楼”、“朗吟楼”、“南川楼文化街区”、“沧州坊商业街”“大运河生态廊道”、“大运河新村”等项目,有效提拔了乡村品质,改进了运河两岸风貌。

    5月12日,沧州南川老街,身着古装的旅游志愿者在推介沧州旅游。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夜色渐深,运河岸边的南川老街的灯火愈发璀璨。沿着主街前行,青石板路上光影斑驳,两侧的商店里,运河主题的文创产物、沧州老字号美食、新潮业态琳琅满目。在老街的尽头,沧州独特的中医药康养文化市集更是人头攒动,义诊摊位前,没有少旅客驻足体验。

    夜渐浓,南川楼的鼓声渐远,运河水声依旧潺潺。它们一同见证着大运河沧州段从漕运通道到文化长河的富丽演变,也照亮了沧州在文旅融会新赛道上奋勇前行之路。

    公布于:上海市
    6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