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1 19:43:53
  • 阅读(8139)
  • 评论(29)
  • 《1001个妈妈》,作者: 常立 著 / 谢征 绘,浙江少年儿童出书社2025年5月。

    撰文|王帅乃

    很喜悦原创绘本场域中涌现了如许一部有着批判精神锋芒的性别平等主题作品。起首固然由于它是一部文学假造类而不是社科遍及非假造类作品,比年来随着女性主义理念的遍及与接纳,市面上已能找到一些号令人们关注家务休息背后性别分工不平等问题的非假造儿童绘本。但“故事”自有其独特的、柔软的熏染力,以建构一个有机可信的故事世界(而要褪去“主题先行”的烙印)的方式发人沉思,本来也是该社会创作者对某一议题认知成熟度的体现。

    其次是由于这个故事不再以“小女孩的发展”为中央,而将关怀的目光投向了负担母职的成年女性,这是本土图画誊写作中往往被遮蔽的一群人——只管她们与儿童关系密切、在作品中戏份也很多。

    《1001个妈妈》创作上自创了中国孩子们熟悉的“七色花”故事,以萱草花瓣作为母亲的化身是对本土文化的回应;当母亲由于家务单一将花瓣用尽后,母亲本体与花瓣“裂变”出的分身们一齐消失,又多少让人想起官方文学中过分利用魔法后仆人公将遭到的严峻惩处,比如异样自创自官方文学的《哈利·波特》中,伏地魔制作了六个“魂器”替自己负担风险,而魂器与本体之间关联甚密,这种替身逃遁势必以对本体的损伤为条件——本体破裂魂魄方可得魂器,而之后本体也变得非常健壮。再多的萱草花瓣都无法分管种类单一沉重的家务,一阵风吹来便可将得到了力气的母亲本体和她的分身们一起卷走。

    展开盈余 78 %

    图片来自《1001个妈妈》。

    常立非常擅长对传统文化与艺术实施绘本“转译”魔法,母亲消失实是到另外一星球过“快乐的只身生活”和男孩酿成怪兽吃掉了全世界这两个情节,是对现代儿童文学文类写作传统的照顾:《哈利·波特》最后两卷的读者定位是青少年,已接近YA文学,故而殒命、可骇元素与对社会阴晦面的呈现可以更单刀直入,而绘本的第一读者是低幼儿童,母亲大几率不会一去不回(至少在主体故事层面),她只是到另外一个星球上“找回自我”,她要学会怎样以“自力、完善”的品德状况(细致看画面中妈妈们在外星球单独一人时都做了些甚么,画画、读博、购物、躺在草地上晒太阳……)而非机器化、被秩序绑缚而惯性化支付的胡里胡涂形状去给予“爱”。从这个角度来说,《1001个妈妈》不但是写父亲与儿童的发展,也是母亲本身的“发展”,这本就是儿童文学文类的核心信念的体现,即人的一生都在主体性的完善旅程中,该面临“发展”课题的也包括成人、父辈。乃至,在儿童文学中,他们才是需要更大幅度调整认知、更新自我的群体;而怪兽吃掉全部地球不过是隐喻儿童得到母亲的哀痛、愤怒与失措情绪之浓郁,如许的手法我们在《生机的亚瑟》等作品中已见过,儿童绘本用直观的方式显示“当一个孩子感触哀痛”对全部社会“文明”的损伤意义、声嘶力竭地呼号那些经常被成人忽视的情感是多么紧张。

    最使人喜悦的固然是文本直面实际、吁求改变的鲜明态度。常立设置了内外层叙事,只管主体故事层保障了儿童的平安感将得到抚慰,但故事最终的跨页与封底后续提示读者“超叙事层”里的母亲和男孩面临着异样的“危机”——妈妈会遁去另外一个星球吗?看那方才走进家门的脑壳已酿成电脑的爸爸,和主故事层里的父亲一模一样。爸爸的“脑壳显示屏”在深度思考野生智能是否可以取代人类这一“严肃且抢手的议题”。据说技术的前进、机器人的临盆是为了有朝一日可以束缚人类去做更美好且有意义的事,更能彰显“人”之尊严的事,比如我们可以去画画、读博、种花、购物、写作、躺在草地上晒太阳……但如许的关照真的会实现吗?如许的进展之光真的能降临到总是被忽视的“母亲”身上解救她于家务之中吗?而家务休息又是否“生成”是“自由创造”的绝缘体,是以这类休息只能代表着低代价和无意义呢?

    图片来自《1001个妈妈》。

    我在已完成的书稿《性别视野中的当代中国儿童绘本研究》中曾提到,在原创文学类绘本写作里,“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角色平常被故事中的子女纯真理解为与自己更为相似的“被引领者”和物质福利享用者(哪怕她们已被塑造为能量满满的职场女性)。由母亲们负担的家务休息看起来没有小我私家发展潜力可言,也不需要多少自立性,谈不上提拔妙技也不被等候成为“专业人士”,因此无法获得“专业者”才有的决策权、“风光”并由于这份风光而获得在更大的社会空间里畅行无阻的权利。

    呈现职场女性的绘本数量少、女性人物从事的职业角色种别少、显示女性职业活动的篇幅少。与此关联的另外一面是,原创绘本誊写职场女性时似乎形成了一套叙事思维,即赞美母亲对社群大众生活孝敬的同时为母亲无法尽力照顾家庭而遗憾,内里隐含的逻辑是家事休息(包括育儿在内)天然是女性的义务——只管小仆人公最终往往会表达对母亲的爱和难以百分百完成母职的“原谅”,但在以职业父亲为聚焦对象的文本中,我们险些看不到儿童仆人公对父亲完成家事休息的等候。

    在2020年的一项社会学观察中,研究者发现国内已婚伉俪负担家务休息(买菜、做饭、洗衣服、扫除卫生)的总体环境是“妻子单独负担家务的环境约占四成(43.2%),丈夫单独负担家务的环境占2%”“男性均匀每天做上述家务的时间中位数为45分钟;女性响应休息时间中位数为120分钟……在两边均参与家务休息的环境下,追踪观察期内妻子均匀每天比丈夫投入上述家务休息的时间多61分钟”。可见实际生活中,当前国内男性均匀投入家务休息的时间要远低于女性。然而,原创绘本写作对父亲出席家事照顾活动的社会事实回响反映较为淡漠大概说滞后。男性家长的权威单因其物质孝敬亦难以撼动,而家务休息成果又转移到后者身上,以利于他们从事、展开更具创造性和高经济回报的事情,这一临盆系统将循环绵亘。

    图片来自《1001个妈妈》。

    值得儿童文学研究者关注的是,在这类性别誊写中,儿童文学文类的叙事传统大概扮演了一个特殊的共谋性角色——其模式中的“回家+大团聚结局”偶然间会被作者用于掩盖真实存在、却未能充分深入思考回应的社会布局性层面的议题,经过文内儿童的“爱之宣言”制造还俗庭生活的甜美神话,在一团和气其乐陶陶的氛围中堕入微醺的迷醉和满足。也就是说,这类儿童文本实际上只借用了儿童视角、调用了儿童口吻,而未能让儿童人物作为决定性因子参与对原世界的改造。此类儿童人物的声音很大水平上显示出隐含作者对性别不平等近况的失察和回应上的偷懒怠惰,和儿童本位基础态度的失守。

    在优秀的儿童文本中,只管叙事上往往不脱于“回家+大团聚结局”模式,但达成这一结局的条件是成人由于儿童的“离家”而产生变化或儿童以更积极间接的方式改变了成人,亦即儿童人物必须对改变故事中陈腐固化的“经验世界”(包括性别话语)产生影响,最终的“家”毫不是最后儿童无法忍受、挑选阔别的“家”。而不是行相反之道,借儿童之口确认成人特权、为经验世界的陈腐哲学包裹上一层甜美的糖衣。简言之,在一个以“性别”迥殊是“女性休息”为关键议题的儿童文学文本中,天真哲学的代表者必然是与稚嫩新生但开明而少自我束缚的性别理念接洽在一起的。

    《1001个妈妈》的故事有第三层,常立说那是由所有看着这本书的读者配合誊写的,面临着辛劳而孤独的母亲,你和我又该怎样为她创造一个束缚而幸运的美好星球呢?

    撰文/王帅乃

    编纂/李永博 王铭博

    校正/张彦君

    发布于:北京市
    4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