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09 13:11:20
  • 阅读(982)
  • 评论(2)
  • 十三年来(lai),罗(luo)炤爬上(shang)海拔450米的石经山近400次。多年前,他索(suo)性把家搬到了山脚,整天(ri)看山望山。毫没有浮夸(zhang)地说,除那些被淹(yan)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刻经门徒,没人能比他更熟悉远离北都城(cheng)区的石经山。

    他常站在盘山小径上(shang),感(gan)受(shou)脚下的石阶,再眺望远方。千年前,一(yi)群背着石板的人,走过罗(luo)炤走过的路,心怀虔诚(cheng)往山顶爬去。他们前赴后继,决定要完成一(yi)项(xiang)史无(wu)前例的刻经事业。这项(xiang)极具信念感(gan)的事业跨越(yue)6个朝(chao)代,众人举力,把1122部佛经雕刻在14278块石碑上(shang),所刻经文(wen)字数达3500多万字。以(yi)至于后来(lai),人们把房山云居(ju)寺刻经视为中外文(wen)明史上(shang)罕有的文(wen)化奇(qi)迹,而刊刻珍藏石经的云居(ju)寺则被誉为“北京的敦煌(huang)”。

    罗(luo)炤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天下(jie)宗教研(yan)究所原研(yan)究员,也是房山云居(ju)寺与石经文(wen)化研(yan)究中心主(zhu)任。2016年立秋,北京房山下起了雨,游客身着雨衣,踩着泥石去看九处藏经洞,其时70多岁的罗(luo)炤随(sui)游客上(shang)山。这一(yi)天,石经山藏经洞首次对外试开放,石经山大遗址保护(hu)工作也正式启动。“终年累月的雨水(shui)渗入洞穴,对石经发生威逼。办理渗水(shui)问题是‘救命’的大事儿。”罗(luo)炤报告随(sui)行者。

    2025年4月,在北京春天一(yi)个下雨的周五,82岁的罗(luo)炤带着几个年轻(qing)人,从石经山山脚沿路往藏经洞遗址上(shang)走,在爬石经山这件(jian)事儿上(shang),他完全没有输(shu)年轻(qing)人。罗(luo)炤右手打伞,迎(ying)着细(xi)雨,走在前面。站在外人看来(lai)毫没有起眼(yan)的石阶上(shang),他会停下来(lai),讲讲古道的历史。这一(yi)路,罗(luo)炤连说了好(hao)几个“绝”。“绝”字的背后,是这些年他对于石经山考古有了新发现。

    展开剩余(yu) 87 %

    发现10种没有同时期的修路方式

    云居(ju)寺门口停车场的东南(nan)方,是房山区大石窝镇岩上(shang)村,此处有一(yi)磨碑寺,它与云居(ju)寺唯一一(yi)座小山之隔(ge)。磨碑寺是特地磨制经板、经幢及石碑的寺院。没有过按罗(luo)炤的说法,以(yi)前山上(shang)缺水(shui),在山上(shang)刻经成本太高,所以(yi)僧(seng)侣们开采(cai)完荒料,在磨碑寺磨制加工后,刻好(hao)石经,再往山上(shang)背。

    房山石经刊刻始于隋大业年间,由高僧(seng)静琬开创。石经山雷音洞刊刻的《静琬题记(ji)》记(ji)载,“释迦如来(lai),千五百余(yu)岁,至今贞观(guan)二年,已浸末法,七十五载。佛日(ri)既没,冥夜方深,瞽目群生,从兹(zi)失导,静琬为护(hu)正法……”2003年,罗(luo)炤在《文(wen)物》上(shang)发表一(yi)篇(pian)学术论文(wen),论述了房山石经之源和静琬的传承。他推测(ce),静琬与隋文(wen)帝时期天下最著名、地位最高的僧(seng)人灵裕有关,静琬是灵裕思(si)想(xiang)与事业的继承人。

    作为开创者,追随(sui)静琬的也没有只是后来(lai)的僧(seng)侣。随(sui)着朝(chao)代更迭,刻经事业获得了皇族官僚、地方官员、布衣庶民的支持与到场。在历史长河中,这些人也走过同样的路。石经山的这条千年古道有1.6公里,上(shang)山下山的人,基本上(shang)都走过这条古道。

    古道上(shang)的一(yi)些石阶已泛白(bai)发光。罗(luo)炤指(zhi)着一(yi)处石阶报告新京报记(ji)者,它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时因陋就简,依着山势,走的人多了,才形成了坡,变(bian)成了大道。后来(lai),僧(seng)人把山石找平,历经风吹雨打,石阶被踩出(chu)了脚窝子,就越(yue)来(lai)越(yue)光滑。

    罗(luo)炤向(xiang)人人展示(shi)千年古道上(shang)的石阶。新京报记(ji)者 张(zhang)建林(lin) 摄

    有些石阶原先是一(yi)块大石头(tou),被人凿了三次,就出(chu)来(lai)三个台(tai)阶。台(tai)阶的制式和平整情(qing)况(kuang),能反映出(chu)其时朝(chao)代的财力。比如,在唐代,人们耗时费力在台(tai)阶底下刻上(shang)斜着的倒三角纹路,到了明清,石条的刻纹基本上(shang)是直的。

    并非(fei)一(yi)条路走到底,1.6公里的古道周围也有些分岔大道。在一(yi)处岔路前,罗(luo)炤提醒人人仔细(xi)打量。“这条路是辽代修的。我们做(zuo)测(ce)绘时发现,要是直着往上(shang)走,背石板的人要拐4个弯。所以(yi)辽代人抄了个近道,从旁边(bian)做(zuo)了个直道。”罗(luo)炤说,古道的有些地方,早前也有土(tu)路,只没有事后来(lai)铺上(shang)了石头(tou)。

    从大道再往上(shang)爬,路边(bian)有一(yi)些凹陷的矮坎。罗(luo)炤引见,门路一(yi)侧的矮坎,实际上(shang)就是“马路牙子”。在建筑学家的眼(yan)中,矮坎是护(hu)路的基础,搬运石经,用(yong)没有上(shang)这么宽敞的路。修成如此规格,主(zhu)要是为了切合唐、五代节度使或(huo)者辽代天子出(chu)行的排(pai)面,要有仪仗(zhang)队。

    在一(yi)段(duan)古道石阶上(shang),从左到右高出了4个朝(chao)代。在隋朝(chao),没有显着台(tai)阶,只凿了坡。到了唐代,路面路基变(bian)宽。在此基础上(shang),辽代又对其进行了修补。最右一(yi)侧,则是明朝(chao)修出(chu)来(lai)的路,再往上(shang)走,整个古道上(shang)还(hai)有一(yi)些用(yong)碎石砌成的堡坎,最高能有20多米,工程量大,在唐代构筑。此外,古道上(shang)还(hai)有一(yi)些凿的栈道。

    一(yi)段(duan)古道石阶,从左到右高出了多个朝(chao)代。新京报记(ji)者 张(zhang)建林(lin) 摄

    经过近几年测(ce)绘,罗(luo)炤在石经山发现了10种没有同时期的修路方式,涵盖从隋唐至明清各(ge)朝(chao)代的遗迹。

    雷音洞是一(yi)个特殊形态的佛殿

    1956年,为怀念释迦牟尼佛涅槃2500周年,中国佛教协会决定掘客拓印房山石经。随(sui)后,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周叔迎(ying)同北京图书馆金石部主(zhu)任曾毅公亲临石经山现场主(zhu)持开洞拓印工作。

    黄炳(bing)章是掘客拓印房山石经工作构成员之一(yi)。他在《石经山和云居(ju)寺》一(yi)文(wen)中提到,山上(shang)藏经洞原无(wu)编号,为了便于拓印及整理工作,按照近代掘客处置惩罚办法进行编号,下层两洞自右起编为第一(yi)洞、第二洞,上(shang)层自右向(xiang)左顺次编为第3、四、五、六、七、八、九洞。

    同年,石经山9处藏经洞首次亮相,专家掘客了4196块珍贵石经。其时,第五洞雷音洞是唯一(yi)一(yi)个对外开放的藏经洞穴。该洞穴四壁嵌有146块隋和唐初(chu)刻制的石经板,四根八角形石柱支撑中间,柱上(shang)满雕佛像。四根柱子共有1056尊佛像,故(gu)称“千佛柱”。因历史原因,柱子下方方格内的一(yi)些佛像,其脸部均遭到没有同程度的毁坏(huai)。

    雷音洞内八角形石柱,柱上(shang)满雕佛像。新京报记(ji)者 张(zhang)建林(lin) 摄

    眼(yan)观(guan)镶(xiang)嵌在雷音洞内四周的石经板,其色调有明有暗。石经板上(shang)刻有密密麻麻的经文(wen),由静琬早期所刻。罗(luo)炤引见,佛经包含《法华经》《无(wu)量义经》《涅槃经》《八戒(jie)斋法》等,一(yi)些佛经也被刻在了一(yi)块石板上(shang),如《佛临般(ban)涅槃略说教戒(jie)经》《大王观(guan)世音经》合刻在一(yi)面。

    2012年9月,经过考古专家考察研(yan)究,认定雷音洞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佛殿。雷音洞的门、窗、柱、柱础、空中都是按照佛殿形制建造。有学者阐明指(zhi)出(chu),雷音洞是殿堂与佛塔融为一(yi)体的奇特建筑类型。

    “这(雷音洞)是中国最早野生构建的佛殿。以(yi)前多数人也把它归为藏经洞,实际洞内的石经没有是藏的,而是用(yong)来(lai)供的。”罗(luo)炤报告记(ji)者,石经山上(shang)的藏经洞蒙受(shou)过4次8级以(yi)上(shang)的大地震,洞穴受(shou)到创伤。再到后来(lai),一(yi)些建筑构件(jian)也脱落了下来(lai)。在雷音洞内,外嵌在壁上(shang)的石板,大部分都是相互咬合的,没有过也能看到少数石板的边(bian)角有缺损,一(yi)些边(bian)角有补过的陈迹。

    早期,掘客拓印房山石经工作组发现,在雷音洞的表里散失没有少残石碎片,其中最为突(tu)出(chu)的是雷音洞的左侧壁镶(xiang)经板脱落了18块,经过清洗仔细(xi)拼接,大体还(hai)能凑(cou)齐,便令石工按顺序镶(xiang)还(hai)原处。从石构建造来(lai)讲,雷音洞现存95%遗物都是初(chu)始构建之物。

    另(ling)据罗(luo)炤引见,雷音洞与隔(ge)壁的第六洞底本是一(yi)个洞,第五洞到第六洞,从左到右,是一(yi)个高到低斜落的洞穴。最高处到最低处近6米,后来(lai),僧(seng)人在洞穴往北的中段(duan)位置砌了墙,从而截成了两个洞。

    至于这一(yi)分为二的洞在隋朝(chao)以(yi)后是否被拆封也无(wu)从考证(zheng)。没有过,在其时,其他8处藏经洞是密封的,只有雷音洞是开放的。罗(luo)炤说,洞穴里的“千佛柱”并没有起承重作用(yong),因为雷音洞是个天然(ran)洞穴。之所以(yi)有这四根柱子,是为了表明雷音洞就是佛殿,极其庄严。

    1981年11月,专家在雷音洞内4个对角线的正中间,也就是原佛座后面石板下,掘客出(chu)两颗舍利。“一(yi)般(ban)佛舍利是放在塔里的,而这里是把佛舍利放在佛像下。雷音洞或(huo)许是全天下(jie)唯一(yi)一(yi)个把舍利安置在佛像下的佛殿。”罗(luo)炤猜(cai)测(ce)。

    雷音洞壁上(shang)刻满佛经。新京报记(ji)者 张(zhang)建林(lin) 摄

    紧张碑刻被雨水(shui)侵蚀受(shou)损

    走至石经山第八洞,罗(luo)炤提醒人人,该洞刊刻的《般(ban)若波罗(luo)蜜多心经》是现存最早版本,确认为“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般(ban)若波罗(luo)蜜多心经》有多种汉文(wen)译本,风行最广泛的是巨大翻译家玄奘的译本。

    雕刻该心经时,玄奘尚在世,三年以(yi)后才圆寂。这部石经明确题署:“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而且造经好事主(zhu)来(lai)自邻近长安的栎阳县,距离玄奘其时所在的大慈恩寺没有远。根据相关题记(ji),专家断定是玄奘翻译了《般(ban)若波罗(luo)蜜多心经》,而且是“奉”唐太宗的“诏”命翻译的。

    除石经外,云居(ju)寺还(hai)有千年古塔。云居(ju)寺的北塔始建于辽代,举高30.46米,后修于明朝。因为经过历代修葺,古塔形成了特有的建筑风格,据引见,这种形制的塔相对少见,是研(yan)究中国历代造塔艺术的典范。其中塔上(shang)浮(fu)雕甚为珍贵,是研(yan)究中古时期舞蹈、文(wen)化、生活等的艺术珍品(pin)。

    云居(ju)寺的千年古塔,形制少见。新京报记(ji)者 张(zhang)建林(lin) 摄

    房山云居(ju)寺塔及石经是国务院首批公布(bu)的天下重点文(wen)物保护(hu)单位。今年4月,162件(jian)云居(ju)寺文(wen)物来(lai)到南(nan)池子大街皇城(cheng)艺术馆展出(chu),其中超过80件(jian)是首次走出(chu)云居(ju)寺。本次展览旨在进一(yi)步提升云居(ju)寺知(zhi)名度,让更多游客感(gan)受(shou)珍贵文(wen)物背后凝聚着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罗(luo)炤觉得,人人对石经山的认识还(hai)没有够。从遗址的角度来(lai)看,他认为,石经山遗址的全体规模可以(yi)与陕西(xi)统万城(cheng)、新疆高昌古城(cheng)、西(xi)藏古格王国媲(bi)美(mei)。更紧张的是这项(xiang)千余(yu)年来(lai)的刻经事业所透显露(chu)的精神内涵。

    专家发现,石经山顶上(shang)有个用(yong)石头(tou)垒(lei)出(chu)来(lai)的12米高、70米宽的石墙,前年考古发现了一(yi)个小型房址。罗(luo)炤猜(cai)测(ce)这个房子有可能是当年用(yong)来(lai)摆放静琬大师棺材的,因为从房子方位往外看,它正对着8公里外的磨碑寺。

    据石刻记(ji)载,静琬的弟子在他死后的30周年和80周年,曾在坟墓(mu)前向(xiang)他汇报刻经事业完成的进度。罗(luo)炤说,“试想(xiang)下,他的弟子在磨碑寺刻石经时,抬头(tou)往山顶祭拜祖师,这就是一(yi)种愚公移山般(ban)的精神传承。”

    一(yi)心想(xiang)要保护(hu)好(hao)石经的罗(luo)炤也担心这些藏在洞里的瑰宝。洞内的石经板,避(bi)免没有了蒙受(shou)山体渗漏(lou)的雨水(shui)侵蚀。沉(chen)积岩遇水(shui)后,再一(yi)蒸发,就容易(yi)把氧(yang)化钙带出(chu)来(lai),从而腐(fu)蚀石刻文(wen)字。罗(luo)炤说,1956年掘客时,没有少受(shou)雨水(shui)侵蚀的石经板就都粘在了一(yi)起。

    没有仅如此,一(yi)位考古专家向(xiang)新京报记(ji)者泄漏,实际上(shang),这几年北京区域很多露天的唐代、辽代紧张碑刻被雨水(shui)侵蚀后,字迹迅速漫漶。

    “长期受(shou)雨水(shui)影响,这些碑刻外观真的是一(yi)层一(yi)层失落。这么多精美(mei)的碑刻,裸露在地上(shang)让雨水(shui)洗,看着确实心痛(tong)。我觉得,在碑刻上(shang)加盖碑亭或(huo)者通风透气的简易(yi)防雨办法,都会好(hao)很多。”该专家建议(yi)。

    新京报记(ji)者 张(zhang)建林(lin)

    编辑 张(zhang)磊(lei) 校正 杨利

    发布(bu)于:北京市
    55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