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4 18:54:22
  • 阅读(8831)
  • 评论(53)
  • 5月9日

    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内

    演出惊魂一幕

    73岁的王老师

    因食用一碟自制榨菜

    满身“变紫”了

    ……

    原来,王老师当日吃完晚饭外出散步时倏忽晕倒。送医后,护士发现他嘴唇和指甲青紫得像涂了蓝墨水,手指氧饱和度直接失落到80%,连忙将其促进急诊抢救室治疗。

    图源: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医生反复诘问寻找原因,王老师的儿子倏忽想起:“中午他吃了刚腌两周的榨菜!”

    医生判断王老师是亚硝酸盐中毒。随后,检查结果显示,王老师的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超标60倍,随时可能窒息。医生为他注入特效解毒剂亚甲蓝后,王老师的肤色由蓝紫转红,这场“变色惊魂”告一段落。

    睁开盈余 81 %

    图源: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

    要想安心食用

    自制酱腌菜

    亚硝酸盐含量

    是必须考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亚硝酸盐有剧毒

    3克即可致死

    亚硝酸盐指亚硝酸钠、亚硝酸钾、亚硝酸钙等一类化学品,是剧毒物质,成人摄入0.2-0.5克即可引起中毒,3克即可致死。亚硝酸盐会将有携氧功能的正常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这种高铁血红蛋白不能运输氧气,会致使人体缺氧。严重的中毒者会涌现休克、呼吸衰竭等,危及生命。

    幸免食用

    腌制不足20天的“短时间腌菜”

    自制腌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落,高峰期为开始腌制后的1-2周摆布,平常在20天后,亚硝酸盐的含量相对较低。

    实验

    近期,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展开一项研究性抽检,观察酱腌菜中亚硝酸盐的变化纪律。研究选取四种常见酱腌菜食材,包含:芥菜、豇豆、萝卜和黄瓜。在实验室中摹拟家庭自制酱腌菜过程,并定时检测亚硝酸盐含量。

    图源:厦门日报

    实验显示,自制酱腌菜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先升后降呈“抛物线”变化。四种食材亚硝酸盐含量明显低于国标限量值20毫克/kg的时段离别是:黄瓜0-5天和15-48天;芥菜0-5天和21-48天;萝卜0-3天和15-48天;豇豆0-48天都没有超限量。

    也就是说,未充分发酵的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易引发急性中毒。因此,应幸免食用腌制不足20天的“短时间腌菜”。

    不过,这不意味着充分发酵过的腌菜就肯定安全,应适量食用腌菜。发起成年人每次的腌菜食用量不超过150克 ,一周内食用不要超过3次,并且不要连续食用。这样可幸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和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中毒的临床表现

    神经零碎症状

    常为首发症状,表现为头晕、乏力、怕冷、手脚麻痹等,严重者还会涌现呼吸急促、急躁不安、抽搐、晕厥等症状。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皮肤青紫

    是最明显且易辨认的症状之一,以口唇青紫最为常见,进一步可发展至舌尖、指甲青紫,严重者会涌现眼结膜、颜面、手足及满身皮肤呈紫黑色,伴随呼吸困难,晕厥不醒,并会涌现痉挛、血压下落、心律不齐、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更严重者会因呼吸困难而死亡。

    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因缺氧致使脑水肿、视网膜出血,表现为目力下落、上睑下垂、眼球运动受限等。

    一旦怀疑发生亚硝酸盐中毒,应马上就诊。

    夏季天气炎热,自制的酸菜、腐乳、米酒等是很多人的“下饭神器”,但是务必重视“纯手工”食品的安全成绩。

    自制豆制品

    在家中自制豆制品很难实现无菌条件,容易致使细菌疾速生殖。

    如果是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人在食用后就会涌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如果是肉毒杆菌则会发生肉毒毒素,这种毒素是一种危险的神经毒素,严重者会因呼吸零碎和心脏衰竭致使死亡。

    什么是肉毒毒素?

    它是肉毒杆菌在厌氧环境下发生的毒素,其毒性是氰化物的1000000倍,50纳克肉毒毒素可致命。

    此外,豆类食品如果发生霉变,会致使黄曲霉菌的净化,黄曲霉菌发生的黄曲霉毒素是I类致癌物,易诱发肝癌。

    自酿酒水

    由于酿制过程的温度、湿度和时间缺少专业职员的指导和调控,很难确保发酵足够充分。

    一旦发酵不当,极可能发生大批甲醇。摄入大批含有甲醇的自酿酒,可能会伤害中枢神经零碎,致使失明甚至死亡。

    自制酸奶

    自制酸奶常见的风险平常有两类:

    不注重卫生,致使酸奶被杂菌净化,饮用后引起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保存时间太长(超过3天)或保存条件不当(未冷藏保存),致使酸奶变质。

    国度应急播送提示

    夏季炎热

    易发生食品中毒

    处置惩罚食材时生熟分开

    烹饪时要烧熟煮透

    食用自制食品更要注重安全

    来源:国度应急播送综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央视网、科普中国

    发布于:北京市
    3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