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0 18:39:25
  • 阅读(5875)
  • 评论(4)
  • ▲复旦大学。图/IC photo

    再捐1亿,匿名复旦校友捐巨资支持哲学学科发展。

    5月18日,复旦大学谢希德-俞吾金哲学发展基金(第二期)捐赠签约典礼举行。一位热心的复旦校友为基金捐赠1亿元,支持哲学学科发展,却不留名,不图报答。

    就在前不久,两位校友已经给复旦大学捐了整整1个亿——一个是新浪董事长曹国伟,一个是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这笔捐赠用于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推动中国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立异发展。

    复旦大学是中国大学文科重镇,这两个接连发生的捐款行动,不仅有利于擦除不久前社会舆论对于复旦“增添文科”的刻板印象,更有助于平复当前人们对于“文科灭亡论”的过分设想与焦急。

    既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

    近期,“增添文科”成为热门话题,导致舆论场上“文科无用论”有所升温。

    展开剩余 80 %

    所谓的“文科无用论”,既是老问题,也是新问题。从人类漫长的学问演变史来说,人文学科的历史比自然科学的历史更恒久,在中国更是如此,人文学问传统越发深挚、悠远,科学学问的传统则相对短暂。

    厥后,跟着科学渐渐成为一种普遍化的“主义”之后,文科的地位才有所削弱,渐渐远离中心。近百年来,关于人文和科学的论争,不管在学问精英圈内,照样在社会层面,曾多次发生。每次论争的场景和方式虽有不同,但接头的核心问题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而近期,“文科无用论”接头的升温有一个重要的背景,那就是人工智能的崛起。

    AI技术突飞猛进,不仅渗出进社会的各个角落,连接全部外部世界,乃至正在进入人的内心世界,“入脑入心”。在理工医科这些科学的主战场,自然科学大获全胜,相比之下,人文社科渐渐走低。于是,一些大学作出反应,人文社科课程缩减,裁撤部分专业。好比,2024年秋季学期,哈佛大学裁撤二十多个系三十多门秋季课程,其中历史系和文学系受到的冲击最大。

    近年,“增添文科”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但是,哈佛大学增添文科课程专业其实不克不及说明当下文科就式微了,其对中国也未必有自创意义。中美的发展模式和所处阶段不同,东方国家文科教育资本相对充裕,但中国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科资本其实是稀缺的,文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遏制科学与技术的“率性”

    文科真的不重要了吗?未必。

    近代以来,人类在科学道路上获得庞大成功,但同时孕育着危机:科学主义认为科学具有最为权威、最为重要的学问。科学的进步和成功让人们偏偏向于将履历置于次要地位,而将自然科学置于首要地位。

    今天,接头文科,既不克不及满足于文科的墨守成规,也不克不及无视自然科学的傲慢与偏私见,同样也不克不及纵容技术保守主义的狂飙突进。

    如今,文科存在一个凸起的实际:学问外部性的巨变与学问界相对滞后的学问供应形成了甚大的反差。学问更新的速度远不及社会外部性变化的速度。文科学问界还在按既有的惯性、范式运转,按照既存的学问割据体系从事学问生产和传播。

    人工智能凸显了文科固有的问题。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兴起,其实不意味着人文社科会走向衰落,只是文科的发展模式需要调整,不克不及再抱残守缺。

    当前所谓的“文科危机”根源在于一些现有的文科教育和课程无法满足社会发展要求,这导致文科看起来没有“真才实学”。文科须围绕人的活动展开,不管人文学科照样社会科学,都应以人为中心和重心。考量文科,首先需要重启文科的初心,回归对人的存眷,回归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存眷。

    发展文科,须纠正泛自然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偏偏向,反思科学主义的傲慢与偏私见,让文科回归文科。文科的反思、批判功能,以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贡献,对传统的继承、发展,还有对文化人格的养成,对当代发展的持续反思及对未来的探寻,都使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此次复旦校友给文科捐款,不仅体现了校友对母校人文传统的保护,也启示社会对于人文社科价值的省思。文科的意义,不只在于其本身的生计,还在于其对大学乃至全社会的“光合感化”,更进一步说,在于人类的价值和福祉。

    不胶葛于文理科的“楚河汉界”

    今天,AI技术全面转变人类的内宇宙和外宇宙,也系统性地解构了人类的学问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对此,文科不克不及以不变应万变,也不克不及以万变应剧变;文科不克不及原地不动,也不克不及盲动多动。

    可喜的是,一些闻名大学不是简单地做课程和专业的加减法,而是从新确立专业逻辑和学问逻辑,以积极的姿态,重构学问体系和专业结构。

    好比,复旦哲学学院就做了一些有趣的尝试,努力冲破学科间的专业壁垒,逐步展开与物理学、数学、生命科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深入对话,推动哲学与其他一级学科之间的跨学科互助取得进展。

    2018年,该学院设立了“数理逻辑+数学+较量争论机”学程项目,该项目面向全校的文理学生,经过逻辑上的关联把数理逻辑、数学基础与较量争论机应用逻辑连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数理逻辑方面的系统训练。2020年设立“哲学+政治+经济”(PPE)项目。此外,还建立了生命医学伦理中心、智能科学与智能哲学研究中心、科技伦理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等跨学科的研究中心。

    这些改革尝试,显然没有胶葛于文科与理工医科的“楚河汉界”,而是基于对问题的猎奇和诘问,让哲学回归“爱伶俐”的初心和本源。

    哲学之外,复旦其他文科专业,包括人文与社科专业,也纷纷起身、起跑,以问题为牵引,发问,求解新知,从新寻找专业方位,打造新的专业凭据地。

    其实,文科与理科,本就不必那么泾渭明白。文科生需要理性与逻辑思维,理工医科的有识之士,也需走出自己的专业围城,在“科学为何与何为”问题上,超越科学藩篱,向人文社科走近。只有不偏偏科,才是人世邪道。

    不管是匿名复旦校友捐赠1亿元支持哲学学科发展,照样两位校友给复旦大学捐1亿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都有助于为中国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立异发展注入新动能和活气,同时激发人们对文科价值的再认识。

    撰稿 / 李岱(学者)

    编辑 / 柯锐

    校正 / 翟永军

    公布于:北京市
    5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