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9 12:15:19
  • 阅读(5034)
  • 评论(53)
  • 5月11日,在第17个天下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由中国慈悲联合会主办,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央承办的《社会力量救灾物资管理指南》公布会在成都进行。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该《指南》是国内首个针对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物资管理的团体尺度,旨在推进社会力量在应抢救济中越发范例、高效地发挥感化,进一步提拔应急慈悲的专业化程度。政府部门、学术界、社会组织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紧张成果公布。

    《社会力量救灾物资管理指南》公布会。 受访者供图

    聚焦需求,构建迷信管理系统

    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央副主任程明理详细引见了《指南》的编制过程。该《指南》用时近一年,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国表里对标研究分析等方式,建立了协调支撑、需求为本、透明公开、安全环保四大准绳,涵盖物资分类、储备、召募、推销、运输、分配、发放等环节,并附有救灾物资参考目次、物资需求评估调研清单、救灾物资档案管理文件材料清单和评估改进步伐。包括爱德基金会、北京绿舟应抢救济促进中央等在内的15家单位成为首批尺度化建设单位。

    睁开剩余 65 %

    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卢毅传授分享了《社会力量参与自然灾害和大众卫生事件研究呈报》。呈报系统梳理了中国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汗青头绪,提出“灾害-需求-参与-支撑”四层嵌套式参与形式,并针对社会力量在能力建设、收集构建等方面的痛点提出对策建议。

    弥补行业空白,供应尺度化指引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副秘书长林岗在致辞时强调,《指南》凝结了多方智慧,特别存眷了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差同化需求,体现了中国慈悲事业的精度与温度。未来,基金会将联袂各方推进《指南》的落地实行,促进政社协同、能力建设和制度立异。

    中国慈悲联合会副秘书长陈冬青指出,社会力量已成为中国应对自然灾害和大众卫生事件的紧张帮助力量。《指南》的公布,为会员单位供应了救灾物资管理的全流程范例化指引,弥补了慈悲行业救灾物资制度空白,对提拔应急慈悲效能具有紧张意义。

    科技赋能,提拔社会力量救灾效能

    北京师范大学风险治理立异研究中央主任张强传授在演讲中提出,《指南》的最大代价在于“从履历驱动转向尺度驱动”,通过数字化技术助力实现精准预测、资源优化和跨地区协作。

    在主题分享交换环节,腾讯公益慈悲基金会项目经理张睿展现了“数字关爱券”等立异对象,通过微信支付实现物资精准供给,办理了传统救灾物资供需不匹配成绩;招商局慈悲基金会项目一部主任王军分享了“灾急送”公益物流机制十年履历,强调社会力量的协同代价。

    深圳市公益救济自愿者联合会会长石欣等一线救济代表号令,社会救济力量要与时俱进,在政府主导的应急系统中找准定位,发挥灵活机动、切近下层的劣势。

    四川省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兼顾中央社会救灾部部长杨波引见了政社协同机制的建设希望,强调信息共享平台的紧张性。

    预测未来,推进社会力量能力提拔

    四川省社会迷信院原所长、二级研究员郭虹总结指出,从2008年汶川地震的“各自为政”到如今的范例化、专业化协作,中国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进程彰显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的中国特点形式。《指南》的公布是新的起点,未来需进一步推进尺度实行、资源整合和技术立异,为参与全球灾害治理供应中国方案。

    据了解,该《指南》是“中国社会力量备灾救灾物资管理尺度创制及推广项目”的成果,该项目由香港赛马会捐赠,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兼顾管理,中国慈悲联合会组织实行。《指南》的公布,标记着中国应急慈悲事业迈入尺度化、协同化新阶段。中国慈悲联合会号令会员单位以《指南》为行动准则,连续提拔救灾物资管理程度,为构建韧性社会贡献力量。

    新京报记者 代文佳

    编辑 彭冲 校对 赵琳

    公布于:北京市
    4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