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9 07:13:55
  • 阅读(4837)
  • 评论(54)
  • 【编者按】

    正在人工智能与人形呆板人的一骑绝尘中,中国大学迎来2025。

    2025年,注定要成为变革的年份。是以计谋敏捷博得计谋主动,照样正在延误中错失转型时机,中国大学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学科建设?人工智能技术给立异人材培养带来哪些启示?澎湃新闻特推出“大学2025”专题,以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期间的大学之变。

    近日,西湖大学徐益明讲席教授、副校长、研讨生院院长、理学院执行院长邓力正在担当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表示,立异是西湖大学的教诲理念和人材培养方向,亦是这所新型研讨型大学的立身之本。

    前不久,西湖大学正式发布针对江苏和上海两地的招生简章,立即引发财长和考生的关注和热议。

    今年,西湖大学将首次面向上海、江苏、河南、广东、重庆等5个省市招收本科生。其中,面向上海、江苏和广东开展综合评价招生,面向河南和重庆经过普通高考招生。招生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临床医学。

    睁开剩余 94 %

    据招生简章,西湖大学正在上海与江苏的招生对象为,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学业良好、酷爱科学、具有立异潜质和科研潜力,参加上海和江苏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的良好先生。其中,高中学业水平及格性考试7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成绩均须及格,选考科目必须包含物理和化学。

    上述招生简章特别提醒,该校课程以英文授课为主,“非英语语种考生请慎重报考”。

    西湖大学因教诲理念和人材培养方式异于一般高校,其招生简章很快正在网上引发热议,最使部份考生和家长欣喜的是,先生正在专业挑选上拥有极大自主权。

    据称,入学后,前期以通识教诲为主,后期以专业教诲为主。临床医学专业,选定专业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末(须经医学院考核);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生物科学专业,最先选定专业时间为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末。登科时,西湖大学不做专业自愿确认,均一致登科正在生物科学专业。正在校期间,原则上每位先生前往外洋一流高校进行一学期的交流学习。

    西湖大学是一所“高出发点、小而精”的新型研讨型大学,下设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4个学院。学校全面实行非量化科技评价标准,排除“五唯”(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以国际同行评价和研讨成果的不可替换性为焦点标准,而非以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率及人员头衔、奖项、专利等为首要评价依据;坚持全职引进学术人材并实行年薪制,不设科研绩效嘉奖,鼓励依赖内生动力攻关长远性课题。

    目前,西湖大学拥有247名博士生导师,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校院所,部份曾正在知名高校长时间任讲席教授、系主任,平均年龄不到42岁,最小的不到30岁。

    秉承着全新的教诲理念、科研和人材培养模式,让这所年轻的大学正在很短时间内就取得不俗的科研成果。2018年成立以来,西湖大学先后取得40多项“世界首次”的突破,其中大部份由青年科学家创造。

    AI期间的来临,传统的高校面对亘古未有的打击,立异已成为其保持竞争力的殊途同归。

    “立异不仅需要伶俐,也需要空想和豪情。西湖大学是一个让大家追随空想、发挥伶俐而实现空想的地方。”

    这句话是邓力放正在校方官方网站的寄语,更是他的空想和期待。

    邓力系国际知名有机分解化学家,有机催化领域的首创者和引领者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期,从清华大学卒业,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他受聘为美国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University)助理教授并最先独立研讨,2003年,提升为副教授并得到终身教职,2005年,提升为教授和终身讲席教授(OrrieFriedmanDistinguishedProfessor),曾正在2011—2014年期间担任化学系主任。2018年7月,他全职加入西湖大学。

    他以为,传统高校只有积极拥抱AI,从教学、课程、科研、师资等多方面立异变革,并终究根据先生兴趣兴趣量身定制学习方案,真正实现培养人材之目标,也才能正在激烈的竞争中锋芒毕露,培养出适应期间发展的立异型人材。

    他还表示,大学教诲也应当以“AI赋能而非替换”的观念,经过课程交叉化、教学智能化、能力高阶化和管理伦理化,构建适应数字文明的新型教诲范式,为人工智能期间培养兼具立异力与责任感的良好人材。

    西湖大学徐益明讲席教授、副校长邓力。西湖大学供图

    “师生之间应该构建一个平等的学术关系”

    澎湃新闻:前段时间,西湖大学发布了正在浙江省“立异班”招生试点的基础上,今年首次面向上海、江苏、河南、广东和重庆招收本科生,您能否讲一下西湖大学正在本科培养方面的特点?

    邓力:世界上任何名校的本科生教诲都是最紧张的,这个阶段的先生思想很活跃,基础学问和价值体系正正在形成。西湖大学着眼于“培养”两个字,把良好先生招进来,并不是让他们学习高难度课程以后,再进行一场“淘汰赛”,挑选出部份良好人材。我们的做法是先为先生打下踏实的学科基础,经过对先生兴趣的发现和培养,让他们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学科,不喜欢什么学科,大概什么学科才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怎么样的交流活动才能让他静下心来……正在我们看来,进入西湖的每位先生都是“千里马”,需要发现他们的“伯乐”。

    为此,西湖大学不要求本科生提前选专业,至少只是意向,通常本科生大二上学期末,他们才正式选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比较特殊,会稍微早一点。无论如何,正在西湖大学即便选定专业后再换也没什么成绩,这为先生创造了自在和宽松的情况,也有助于他们成长为世界一流学者和领军人物。我们以为,唯有让先生对所选专业感兴趣,他们才能拥有学习动力。其次,学校配备了一支最良好的教师部队,无论先生选定任何专业方向,他们都能正在学校得到最好支持。20世纪50年代,老一代留学回国科学家的付出,让中国博得了与世界强国对话的话语权。正在新期间,我们需要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的立异型人材,依赖他们发展出新的思想、技术和实际。

    澎湃新闻:早期正在决定加盟西湖大学时,跟施一公校长晤面讨论了什么,你俩哪些教诲理念高度契合?

    邓力:我们正在很多方面都达成了广泛共识,最基础的契合点是我们都想正在中国创办一所立异型的大学,它能把世界高等教诲的经验和做法与中国国情相连系,建成一所我们自己的世界一流高校。

    澎湃新闻:西湖大学从创办之日起,被社会各界寄予很大期待,其中很大原因是希望它能正在人材培养模式上突破传统人材培养的路径依附。建校以来,学校一批青年科学家崭露头角,您以为西湖大学是如何实现“小规模培养”和“高质量产出”之间的平衡呢?

    邓力:正在招聘教师时,西湖大学是从全球范围内选拔人材,因此招聘方式和历程也有所不同,我们特别重点考察其科研立异能力。为让考察更加科学与合理,我们为每位口试者设立了特设委员会,如此机制正在国内至今仍然罕有,组成人员既有校内人员,还约请了业内人士和世界顶尖专家一路参与评估。我们不仅要考察候选人的现有成绩,还要考察他们未来的研讨计划,和研讨计划所反映出来的立异要领与可能的影响力。其次,年轻学者入职后,西湖大学会保证其科研的独立性,给予充足的学术自在。他们自行决定实验室事务,包括应该如何组队、研讨什么方向等等。西湖大学的管理层级比较扁平化,入职后的学者与系主任、院长和校长之间,正在学术上都是平等的。资深教授与年轻教授,教学任务都是一样的,这让很多年轻学者感受到平等和独立。比如,我和年轻学者有很多交流,但我不会轻易揭橥批评,更不会指导他们应该如何完成科研任务。这只是世界知名高校的惯常做法,我们为年轻学者提供“师父带徒弟”的培养情况,所谓“师父”通常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们经常与年轻学者交流沟通,帮助他们一路成长,但正在交流时也很注重分寸,不轻易“指导”,以此正在师徒之间构建一个平等的学术关系。

    澎湃新闻:西湖大学努力构建的平等学术关系是如何做到的呢?

    邓力:首先是平等意识。西湖大学有一批卓有建树的学者,他们之所以有建树,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给所正在领域带来了新的认知,但他们正在形成新的认知之前,本身独立的设法主意特别紧张,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师生。正在培养先生时,西湖大学也同样贯彻学术平等的价值观,正在开学典礼上,通常会让新入学的先生称呼施一公为“施先生”,大概称呼“一公”,而不需要称呼他为校长。此举目标很简朴,让先生意识到大家都是平等的,只有这样,他们将来才会不畏权威,敢于质疑,以致质疑学术职位比他高的人。

    我们经常举办高水准的学术讲座,约请世界范围内的著名学者,我所正在的理学院对所有学术讲座都有一个支配,即让受邀学者和两名先生就课题当面交流,此举就是想让先生明白一个道理,所有权威学者都是人,不是神,他们正在与先生讨论课题时,也会表现出不了解,偶然也一定懂先生所研讨的课题。虽然,他们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和判断给先生提供的意见,一定有太大帮助,但却能促使先生从另一个视角看成绩。

    澎湃新闻:西湖大学的讲堂和学术报告会,是怎样的氛围呢?

    邓力:正在讲堂上,我特别强调先生要针对相关课题敢于提问。我会告诉先生遇就任何成绩都随时提出意见;其次,碰到难点时,我会揭橥看法,但会强调只是我小我私家明白,希望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晓得自己有权评判我所解说的观点。提问只是交流学习的一部份,而不是用来判断一小我私家的提问水平,大概判断一小我私家,只是表达自己有什么不懂,简朴向专家发问而已,哪怕提出的成绩显得无知也很一般。

    从我正在讲堂下去观察,先生的进步很明显,从不敢提问到踊跃提问。我正在每学期课程的最后两周,不再讲解学问,而是列举实例和文献,我会支配一位先生来报告文献的首要内容、结论及希望,而讨论文献恰好是先生们踊跃提问的平台,先生提问会比较多。西湖大学的整体氛围也是如此,学校创办之初,正在学校举办了不少学术报告,但先生基本不怎么提问,但近几年的学术报告时,先生提问的进步也异常明显,甚至偶然先生的提问少于先生。每位学者来访,我们不仅支配提问环节,还支配学者与先生一路用餐,借此讨论各种事情,不少学者都反映说西湖大学的先生很活跃。

    作为“高出发点、小而精”新型研讨型大学,西湖大学受到社会关注。澎湃新闻记者韩雨亭摄

    “立异者自己就要对未知不恐惧,对新事物持拥抱态度”

    澎湃新闻:近期,西湖大学设立了学科交叉与人材培养的专项计划,先生正在参加类似你团队的前沿课题时,应该如何避免陷入所谓“浅层交叉”的困境?

    邓力:西湖大学之所以倡导学科交叉,最大原因是我们碰到的科学成绩,其本身就要求必须学科交叉才能解决,故此学科交叉是顺其自然,不需要任何外力推动。我们学校定位于“小而精”,自己就创造了鼓励学科交叉的情况。

    我正在布兰迪斯大学(BrandeisUniversity)工作了20年,这所大学拥有最具有代表性“小而精”的实验室,该校教授迈克尔·莫里斯·罗斯巴什和杰弗里·霍尔因,跟洛克菲勒大学教员(后成为该校副校长、美国遗传学家)迈克尔·沃伦·扬(MichaelWarrenYoung)因发现控制昼夜节律的“生物钟”分子机制,从而共同得到2017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互助很经典。起初,他们都是猖獗的篮球迷,经常一路寓目布兰迪斯大学篮球队的角逐。虽然布兰迪斯大学没有专设体育奖学金,无法吸收专业运动员,篮球运动水平很低,却丝毫不能制止他们的酷爱。他们正在观赛中相识,经常一路谈天,终究一路互助研讨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拿到了诺贝尔奖。他们之间的组合,是学科交叉以后的结果。

    澎湃新闻:您以为,学科交叉最紧张的是学校提供的大情况吗?

    邓力:对,西湖大学努力营建让师生能宁神工作、放松交流和跨界交流的大情况,这也是西湖大学为什么强调“小而精”。学校“小而精”,大家自然而然会了解其他同事正在做什么,既能带来对不同学科的赏识,亦能自然形成深度的学术来往情况。

    澎湃新闻:西湖大学“本博连读”培养机制也算是一种立异之举,本科生正在大一期间进入实验室,不少家长对此很体贴,您觉得如何设计不同学段的先生参与科研?例如本科生参与实验室科研历程中,将得到哪些特殊支持?

    邓力:谈到科研,大家刻板印象是做出了什么成果,正在学术刊物揭橥什么文章。实则做科研最紧张的环节——即问出紧张的科学成绩。这不是读书、读文献就能够得到的。大多数时间,只有正在具体研讨中才能提出成绩。催化和化学是以实验科学为基础,我们研讨课题时,经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从传统定义上看,若没能得到想要的成果,通常意味着失利。但对我而言,我会和先生们一路思考,实验历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肯定有新的化学反应发生,大概材料中含有新的化学物质。而对付新来的本科生,我通常建议他们和博士生一路聊聊课题,并参加课题组集会。我并不急于让他们得到成果,只是希望他们能了解学术前沿,让其对学术研讨有更直观的了解。这对付很多先生而言,他们也会觉得历程很故意思,由于每天都有不测发现。

    澎湃新闻:这相当于激发了先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对吗?

    邓力:对,我正在美国时碰到一位从医学转为做基础研讨的科学家,他是布兰迪斯大学一位知名校友——罗德里克·麦金农。2003年,他因离子通道方面的研讨得到诺贝尔化学奖。他最初是学医出身,本科卒业后,他用四年时间得到医学博士学位,于1985年完成了外科学的专科教诲。按道理,他会成为收入不错的医生,但他却并没有成为一位医生,原因是他发现医生要求一丝不苟,每个步调都照章做事,不能随便立异。只管医学对社会意义也很庞大,但对付罗德里克·麦金农而言,他觉得这样太没故意思了,而更喜欢去实验室,由于正在实验室里能连续探索人类未知的东西,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正是这些不确定性正在他眼里才更有趣、更有价值。有鉴于此,他决定放弃医学,从新返回科学研讨的道路。也由于如此的酷爱科学,和因酷爱而产生的动力,让他终究得到成功。

    澎湃新闻:作为科学家,您怎么对待立异这回事?

    邓力:任何立异本质都是基于好奇和发现,包括家当立异亦是如此。所谓立异的设法主意和构思,最初通常会被以为是想入非非甚至是颠三倒四,我们国内很多创业者和企业家,早期设法主意也经常不被人信托,比如马云创办“黄页”、马斯克说电池将替换油车,早年也无人相信,但他们终究坚持下来了。这说明,立异者自己就要不惧未知,对新事物持拥抱态度。

    澎湃新闻:正在此前招收博士生时,西湖大学采用“申请+审核”流程,那末如何辨认有立异潜质的非典范学霸?

    邓力:目前我们推行的“申请-考核制”做法,正在申请阶段,我们首先考察申请人的大学成绩单,这是长时间积累的成果,是我们了解先生学习状态的紧张途径。所谓申请,任何人都能够申请,只要给我大学成绩单,即使申请人已经到了一定年龄,同样能申请。这是我们的办学理念。我们以为,不应当对学习者设障碍。实际上,我们也看到过许多成功案例,不少学者都是大器晚成。西湖大先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免疫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柴继杰,他是当下最有成就的植物免疫学家,他的出发点并不高,却从未停止向上发展的趋势,具有这样品质的学术人材,恰恰是很珍贵的,他们的经历已经显示出本身壮大的自驱力。正在考核阶段,最紧张的环节是口试。口试时,我们能精确控制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对待成绩的态度,我以为这正在博士生学习阶段很紧张。

    澎湃新闻:你们对“非典范学霸”是否有判断要领?

    邓力:我们通常是根据他们做的事情去判断。比如部份博士生申请人已经有一定的科研经验,我们并不是看其科研经验达到了怎样的水平,而是看他们正在科研和课题历程中,是怎样的态度和思考来面对困难和实验解决成绩。

    邓力说,正在实验室里能连续探索人类未知的东西。西湖大学供图

    “冷门”和“抢手”,枢纽照样事正在人为

    澎湃新闻:西湖大学提出不以论文数量作为博士生的卒业硬性目标,但如果没有量化,该如何去保证教学质量?

    邓力:我需要强调的是,西湖大学并不是第一所不强调量化的高校。我正在哈佛大学得到博士学位,哈佛大学的化学博士教诲既没有课程要求,也没有论文数量的目标,但前提是博士生的导师水平要很高,他知道你的工作是否达到相应水平。偶然,先生某个课题还没完成,大概没有走到尽头,那末导师会根据先生正在研讨历程中的表现予以判断,比如根据他们解决成绩的能力,思维,和课题的困难水平来综合研判,终究认定他们已经满足卒业要求,能够颁发博士学位。这一切的前提照样导师的水平,比如这名导师此前已有良好的人材培养记录,培养出许多成功的博士生,正在此情况下,学校将会把决定权给予导师。正在国内,西湖大学也不是第一家提出不以博士生揭橥论文数量作为考核的学校,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就是一家没有论文量化要求的博士培养单位,它是国内培养有机化学人材最好的单位之一。我们不强调论文数量目标,并不料味着没有别的目标,我们只是不想简朴地依附论文量化目标,这既阻碍导师勇敢立异的步伐,也影响先生去勇敢立异的愿望。

    澎湃新闻:此举相当于给导师和先生精神上都松绑了,对吗?

    邓力:对。目前国外科研水平发展很快,已经有一批导师达到很高水平。再者,中国当前有一些政策规定也需要“与时俱进”。由于早年出台规定时,中国的经济气力和学术情况与如今有很大差别,本日中国经济发展和学术水平已明显提高,甚至走正在世界前列,因此是否仍继续使用简朴一致的标准来要求先生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澎湃新闻:您如何对待冷门基础学科的立异?人材评估正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邓力:所谓“冷门”和“抢手”,枢纽照样事正在人为。我招聘研讨人员时,考虑的不会是基于他研讨领域是“冷门”照样“抢手”,我更关注他是否具有志向有能力主攻所正在研讨领域的焦点成绩,每每焦点成绩解决了,就会涌现“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冷门”酿成“抢手”。我不停很关注能把“冷门”酿成“抢手”的人,作为人材培养机构,我们需要锻炼先生能正在不确定性中成长。最初他们所研讨的成绩可能充满不确定性,但陪同着研讨的深入,不断探索和不断提炼,他们能用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办法去解决任何成绩。迄今为止,我已经培养了40名博士生,基本上每位先生卒业,我都会问:追念一下你们当初进入实验室,你敢想象化学的反应能如此发生吗?大部份先生都会回答称:“不敢想象”。基础研讨就应该从不确定、模糊转向清楚,终究为大家带来新知。正在此历程中,我们培养的立异能力不只适用于学术立异,具备如此能力的人材,完全能胜任各行各业的立异工作,由于他们控制了把未知变为新知、不可能变为现实的能力。即使是创业,他们也会知道创造怎样的产物去改变世界。任何立异人材都会敢于拥抱不确定性,未来世界更是如此。

    中国社会经历了40多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已很难找到一个能连续“旱涝保收”的职业了,墨守成规的事情将逐渐减少,社会发展的节拍太快了,本日所谓的“抢手”,五年后就可能酿成“冷门”,因此我们要让先生拥有踏实的基本功,真实地感受立异历程、深入明白立异思维,和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

    澎湃新闻:西湖大学给予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资源倾斜政策,对拔尖人材成长会产生哪些实质影响?

    邓力:大学是打基础的学习阶段,而数理化是很多学科和技术的基础。大学卒业,如果物理学得好,一定能正在将来的半导体、芯片等领域的研讨中发挥所长;如果数学学得好,将来处置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研讨会游刃有余;如果化学基础好,未来进入生物医学、生命健康和功效材料领域就学得快。同样,我们也很注重颠覆性技术的发展,西湖大学工学院有许多先生都致力于颠覆性技术的发展,这要求他们有深厚的科学基础,如果基础不踏实、思考不深入,肯定无法做出真正颠覆性的技术。

    澎湃新闻:正在您指导的先生中,最具立异力的先生,通常具有哪些思维特性?

    邓力:首先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不可抑制的酷爱。正在我25年的学术生活生计中,总共四次左右的突破和立异,都和先生有关。有位先生超等酷爱化学,深夜11点,他见我还正在办公室,便敲门进来和我探讨我正正在研讨的课题。他是纯洁的酷爱,他基础不正在意是不是他的课题,正在学术论文上有无他的签名。果然,这名先生后来正在科研方面很凸起。我另有一位先生,他去了默克(Merck)公司工作,近期,默克公司工艺部揭橥了一篇制药产业化学分解的标杆性论文,正在世界产业界和学术界都引起很大轰动,这篇论文共有几十位作者,他是第一作者。我以为,一位良好的先生无论就任何行业,他们都能成为行业领袖,并且能从新定义行业。酷爱、负责任和能担大任,做成以后又给予他们更多勇气,去挑战更大的困难,因此实现了良性循环,永远立于前沿。

    发布于:上海市
    5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