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5 09:24:49
  • 阅读(10357)
  • 评论(2)
  •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以保藏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藏有大量中国古代与古代绘画。汹涌艺术得悉,由北京画院、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无限公司团结打造的“不愿作神仙——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佳构展”(Qi Baishi: Inspiration in Ink)近日在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一层178号展厅对外展出,这也是汗青上首次零碎性在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浮现齐白石的艺术作品。

    展览除展出北京画院保藏的大量耳熟能详的齐白石佳构画作外,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珍藏的一幅齐白石《烛读图》也罕有亮相,该画由中国二十世纪女画家方君璧捐赠,与北京画院藏《青灯图》有异曲同工之妙。

    展览从北京画院院藏2000余幅真迹及手稿中,甄选齐白石佳构近数十件/套,涵盖人物山水、水族鳞介、写意草虫等多题材。同时,展览采用处景回复,如展厅一角的“白石画屋”展区,经过互动装配艺术装配,AI技能等形式,让观众沉醉体验齐白石所在的北京地域文化,索求中国水墨观天地、观万物、观素心的哲思。

    展开盈余 93 %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落幕式后,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以策展人视角进行导赏

    齐白石(1864年—1957年),近古代书画印大家。当齐白石渐渐在中国积存起名誉之时,作为中国影响极大的书画大家,其申明也广泛国外。展览标题取自齐白石篆刻的一枚印章,“年高身健不愿作神仙。”齐白石遐龄近百岁,终身堪称传奇——他见证了清代、民国到新中国的时代发展;他从湖南湘潭的田埂走出,前后做过走街串巷的木匠、主顾家里的描容徒弟、琉璃厂的刻印画师,直到“衰年变法”艺术大成,终于扬名海外。在百年岁月中,齐白石秉承着赤诚的性命状态,他立志画“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天然万物,宏如壮丽山河、微若花木鱼虫,都在他笔端唱诵如歌。无怪乎他说“不愿作神仙”。

    齐白石(1864年—1957年)

    作为怀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的重要国际巡展,此次展览是继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乐成展出后的第二站。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特别邀请下,展览移师这座拥有近150年汗青的艺术圣殿继续展出。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以其高出东西方的近50万件馆藏珍品,为观众明白齐白石艺术提供更广漠的文化视野。

    白石大展:艺术超越版图

    据北京画院引见,2025年5月9日当地时候18时,“不愿作神仙——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佳构展”展览落幕式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举办。中华群众共和国驻纽约总领事陈立、马萨诸塞州州长委员会委员玛拉·多兰、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馆长马修·泰特尔鲍姆、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列席落幕式并致辞。

    展览海报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馆长马修·泰特尔鲍姆在致辞中表示,齐白石以革新中国传统水墨画而闻名。他将中国文人雅士的传统笔墨艺术转化为极具古代表现力与笼统特质的绘画语言,其作品以雄浑的山水、宛在目前的花鸟草虫和妙趣横生的人物画突破了传统水墨的藩篱。其深挚的书法篆刻功底更以富有表现力的笔触为传统绘画注入新的活力。此次北京画院特展为海外观众提供了领略大家艺术地步与创作灵感的珍贵契机,进展两国文博界未来进一步深化艺术合作。

    陈立总领事在致辞中谈到波士顿作为美国汗青文化名城,始终走在中美文化交换的前列,“北京画院和波士顿美术馆携手举办此次高程度展览,不仅是中美艺术的探讨交换,更是中美民气的联结纽带,解释了东西方文化对人类配合价值的深情礼赞。艺术超越版图,文化架起桥梁。”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表示,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也是北京画院首任名誉院长。北京画院现保藏齐白石作品及手稿2000余件,长期致力于研讨和发扬齐白石为代表的中国水墨艺术,并在欧洲和亚洲部分城市举办了聚焦分歧艺术主题的齐白石展览。此次是齐白石作品继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之后,在美国的第二次巡展。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与中国艺术渊源深挚——民国书画大家吴昌硕曾亲题“与古为徒”匾额相赠,“展品中更包罗方君璧女士捐赠的齐白石《烛读图轴》珍品,愿齐白石的艺术之美,为我们架起连接心灵的桥梁,增进彼此的明白与情谊。”

    人间至趣 不愿作神仙

    展览以两个主题单元展开叙述,首个单元“人间谁信是神仙”以齐白石的人物画为主,展现了他笔真个神仙样貌与百姓民俗。齐白石生于楚地(中国湖南),年少时,他孳孳不倦地摹仿神仙像、仕女画,不管历代名家还是民间画师,皆是他学习的对象。乡间成长的经历,不仅使齐白石掌握了专业画家的技法,也使他深深浸润于传统民俗趣味之中。只管之后他鲜少创作肖像画,但这种淳厚的情素一直贯串于他的艺术脉络里。这一单元展示了齐白石怎样将神仙与凡人的形象诉诸笔端,并寄予自我的独特明白与情绪附着。从八仙之首李铁拐、驱鬼之神钟馗,到送学的祖孙俩、挖耳的老翁,闲适的挠背老者……他们的形象皆源自生活,姿势诙谐,异趣横生,可亲可爱。

    “人间谁信是神仙”单元一角

    《钟馗搔背图稿》与成作并置一处, 观众可追溯老人创作时的琢磨痕迹

    江南园林风情的展厅,观众在移步奇观中欣赏中国画独有的意境

    第二单元“图画却胜天工巧”展示了齐白石对天然极致的探求与大胆的创造。他的创作从文人画范式中萌芽,八大隐士、徐渭、石涛都曾是他学习的对象。但是,文人的书斋无法安放齐白石向往天然的心。

    虾图 齐白石81cm×33.5cm 1948 纸本墨笔北京画院藏

    他在五次壮游的经历中,目睹了山水河道的宏伟;在田园的生活中,见证了草木生灵的俊秀。天然万千的幻化激发了其无穷的设想力。他的调色盘上既有辉煌的朱砂、藤黄,亦有没有上清凉的晕染留白。他的笔触展现了中国水墨的妙蕴,也领悟了艺术本体的形式美学。这统统的创作,见证着中国画古代化的历程,和东西方艺术的共振。这里的作品既浮现恢宏之景,亦藏纳袖珍草虫。远眺洞庭湖烟波浩渺、杏子坞万竹摇摆,近观蜻蜓双翅薄如细纱、蟋蟀触须毫厘毕现。性命之发达与艺术之灵韵在这位百岁画家的笔墨中充分绽放。

    “图画却胜天工巧”单元一角

    纤毫毕现的草虫与逸笔寥寥的花卉让繁与简碰撞出美学的新高度

    展厅一角 太湖石与画作悄悄相望

    白石画屋 赏水墨之道

    “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齐白石的每个雅号面前,都是一段画室里的传奇故事。位于展厅一角的“白石画屋”展区经过互动装配与汗青影像,活泼再现了大家挥毫泼墨的创作场景,让海外观众得以穿越时空,亲历中国书画艺术的魅力。

    观众参照齐白石画虾步骤在交互屏上作画

    在交互书法桌前,观众能够经过触屏的方式摹仿齐白石的书法字帖,亦或是练习水墨皴法,领略“一笔落纸,万象生成”的东方美学。书桌旁则是播放着一段珍贵的汗青影像,纪录着白石老人画虾的独门绝技:他借用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躯干的质感,同时注重描写虾身的弯曲与虾须的变化,以展现虾在水中游动的天真姿势。与汗青影像遥遥相应的是柜中展出的两幅作品《山溪群虾图》和《虾图》。两幅画分别创作于齐白石中年及晚年时期,两者并置令观众能够探究齐白石画虾的数次变法,体悟其捕捉物象灵韵之态时的巧思。

    齐白石与家人旧影

    墙上一侧则挂着“正人有耻,卖画不论友爱”的行书,纪录着老人作为一名职业画家在均衡商业与艺术之间的生活智慧。

    鱼传尺素 寄万里温情

    在数字通信尚未出生的年代,画家往往用毛笔手札往来。北京画院珍藏的数百封齐白石手札中,朱砂印色长期弥新,蝇头小楷墨香犹存,每一处笔锋的提按抑扬,都成了艺术家心绪波动的可视化浮现——这种固结在纸绢上的头脑轨迹与情绪厚度,恰是当代电子通信难以复制的精神印记。

    一名观众正在细细欣赏齐白石设计的传统诗笺

    展览特别设置了“白石信箱”,其中悄悄躺着数封来自“白石老人”的手札。每封函件随机封存着一幅老人的小画、即兴诗笺、篆刻印文或祝语。观众可随机抽取这些精心复刻的手札,将一份中国文人独有的“鱼雁往来”之雅趣带回家。在这个立即通信的时代,这些信纸不仅传递着笔墨的温度,更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珍贵的仪式感。愿这些跨越重洋的艺术信使,能在海外观众与齐白石的艺术世界之间,搭建起一座对话的桥梁。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不愿作神仙——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佳构展

    主办单元:北京画院、波士顿美术博物馆、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无限公司

    展览时候:2025年5月3日至9月28日

    展览所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178号展厅

    ————

    重点展品鉴赏

    烛读图轴 齐白石 1935年 纸本设色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烛读图轴》题识:

    人正眠时汝独醒,乙亥初春一夜余入自外,见鼠子翻书,灯下画之,白石。

    此次展览中,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珍藏的一幅《烛读图》罕有亮相。乙亥年(1935)初春,齐白石夜归见鼠翻书,遂提笔绘就这帧妙趣横生的场景:青灯如豆,两只小鼠正孳孳翻阅书卷。这幅由中国二十世纪女画家方君璧捐赠的珍品,与北京画院藏《青灯图》有异曲同工之妙,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捕捉了最平凡的鼠子生活之趣。烛光摇摆间,照见的是文化火种的交换与传递。

    中国有句吉祥话,叫作“升官发达”,即祝愿官位高升、财源广进。齐白石出生农民,常画老百姓所喜爱的吉祥题材。中国古代将帽子称为“冠”,与“官” 同音。画中人将帽子举起,表面上看是“升冠”,实际 上是“升官”之意,以此祝愿别人步步高升,大展雄图。

    齐白石《 钟馗搔背图稿 》1926年 纸本墨笔 北京画院藏 题识: 痒在上偏偏搔下,痒在下偏偏搔上。 汝在外相外,焉能知我痛痒。

    北京画院保藏了一批齐白石的图稿,这些图稿为我们考证和索求画家的创作思绪提供了线索。在《钟馗搔背图稿》中,齐白石不仅标注出“小鬼宜离开一寸许”“此稿衣褶宜另造”等修改看法,还对题诗的词句进行了批改。可见他在“痒在上偏偏搔下,痒在下偏偏搔上”与“不在下偏偏搔下,不在上偏偏搔上”两种表述之间选择了后者。在修改的文字中,有一句写道:“或将鬼移于自搔背之稿上亦可。自搔稿之衣褶甚好。”这注解在画家偏偏幸的“钟馗搔背”主题上,几易其稿,才得以创作出较为满意的作品。

    齐白石 李铁拐图轴 无年款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题识: 尽了力子烧炼,方成一粒丹砂。 尘世凡夫眼界,看为饿殍身家。 白石山翁意造并题新句。 此画此诗一日制四幅。此幅第四也。 钤印: 木人(白文)  白石翁(白文)

    八仙是指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为道教所信仰,李铁拐正是八仙之一。李铁拐原名李玄,修道时遇太上老君并得其点化。之后,李玄的元神脱离肉身游历时,他的徒弟误觉得他已逝世,便把他的肉身火化。李玄的元神无处可归,只能倚赖在一名饿逝世的乞丐尸身上,今后以蓬头垢面、袒腹跛足的形象示人。因其常拄一根手杖行走,所以被人们称为“铁拐李”。他虽为神仙有炼就仙丹之能,却常被凡人误觉得是乞丐。齐白石以铁拐李自比,叹息他的能力偶然未能获得赏识,同时也意在鼓励本身,经过不断修炼以追求艺术大成。

    寿桃图 齐白石 无年款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题识: 赐桃不见许飞琼,须识神仙即我心。 顾有尘缘在人世,月明窃听步虚声。 白石并(题)旧句。 钤印: 木人(白文) 白石翁(白文)

    中国有祝寿的文化传统。天然界中的松、柏、鹤、石、桃、灵芝等,都有长命的优美寓意,它们进入画面,成为祝寿画经久不衰的主题。在齐白石的作品中,以桃祝寿为题材的作品数量最多。齐白石笔下的桃果色彩浓重且鲜艳,他选用的都是中国独有的天然国画颜料,如表现果实成熟且苍白的朱砂,用于果实亮面的藤黄,和表现深绿色枝干和叶子的花青、赭石颜料等。这些颜料的种类、搭配和分配比例等都表现着创作者的匠心与巧思,细节中均表现齐白石对艺术创作的仔细且卖力的态度。

    工虫画册佳构(部分)齐白石 无年款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在《工虫画册佳构》册页中,齐白石将草虫的邃密描写与晚年大写意花卉的豪放风格完美融合,在艺术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比拟与和谐。此作堪称齐白石写意草虫与花卉结合的巅峰之作,它的创作时候是在1949年,令人惊奇的是,当时齐白石已是89岁高龄(此为齐白石自署年事,实际为85岁),却依然能够绘制出如此邃密的草虫。有人猜测,这些草虫很大概是在他六七十岁时事后完成的,而到了晚年才配上配景。

    (本文文图据北京画院及相干文献资料)

    发布于:上海市
    14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