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9 12:04:43
  • 阅读(1090)
  • 评论(47)
  •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恶性疟原虫可通过关闭本身关键基因等方式,使其长时候没有被人体免疫零碎发现。该研究结果或为办理疟疾的慢性无症状感染问题提供新思路。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的严重污抱病。美国康奈尔大学韦尔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期在英国学术期刊《自然-微生物学》上发表论文说,有些成年人感染恶性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之一)后,并没有会立刻出现症状,但这些疟原虫可能会被蚊子随血液吸走并传播给下一个被叮咬的人。这也是疟疾较难根除的原因之一。

    据研究人员介绍,恶性疟原虫进入人体后会侵入红细胞进行复制,但它必须避免被免疫零碎发现,或被脾脏清除,因为脾脏会过滤掉有缺点的红细胞。为躲避这些风险,这类寄生虫依赖一个由大约60个基因组成的基因家族var,每个var基因都编码一种能拔出红细胞表面的蛋白质。

    当恶性疟原虫启动其中一个var基因时,突出的蛋白质会使红细胞附着在血管壁上,使红细胞和其中的恶性疟原虫躲避进入脾脏。但大约一周内,免疫零碎会产生识别这种蛋白的抗体。这时,疟原虫会关闭该var基因,表达另外一个var基因,从而避免被发现,延伸感染时候。

    据介绍,恶性疟原虫每次只表达一个var基因,如果用完了悉数var基因,重新激活先前使用过的基因将会致使它迅速被免疫零碎清除。但是,这还无法解释慢性疟疾感染可以连续十年甚至更久。

    为解开这一谜团,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来分析单个恶性疟原虫怎样调控var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固然大多半恶性疟原虫一次只激活一个var基因,但有些会同时激活两个或三个,而有些则完整没有表达任何var基因。

    研究人员说,这展现了恶性疟原虫逃避人体免疫零碎识别的一个机制。没有var基因表达,这些疟原虫也可能通过藏身骨髓等处避免被脾脏过滤。弄清这一机制或可为办理慢性疟疾感染问题提供新策略。

    发布于:北京市
    4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