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8 09:27:07
  • 阅读(1438)
  • 评论(54)
  • □ 本报记者   王春

    □ 本报通信员 饶周轶

    比年来,重点交通关键的平安一直牵动公众神经。游客编造虚假恐怖信息,将面对何种法律效果?浙江杭州某机场发生的一起案件给出了谜底。

    2024年11月,曾某在杭州某航班登机,在飞机进入起飞滑行阶段后,其掉臂乘务人员劝阻强行请求下飞机,遭拒后,谎称随身行李中藏有炸弹,马上引起机舱内乘客的骚乱。机组马上启动应急程序中断飞行,机场同步启动Ⅲ级应急救援相应,公安、武警、消防等40余名流员投入处置。经周全排查确认系虚假警情后,该航班已延误近两小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000余元。

    航空器作为特殊密闭空间,任何虚假平安威胁都将触发最高等级应急相应,没有但造成庞大经济损失,更危及公共平安次序。根据刑法第291条之一划定,编造爆炸威胁等虚假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次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公安构造侦察终结移送审查告状后,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检察院审查发明,曾某登机前有喝酒举动,为了发泄情绪,编造虚假恐怖信息,主观上具有扰乱公共次序的存心,客观上已严重扰乱航空运输次序。检察构造以为应该以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法院审理后采纳检察院的量刑发起,以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判处曾某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

    航空平安关乎社会波动,在公共场所向没有特定对象,公然宣扬虚假恐怖信息没有但严重扰乱了民航正常运营次序,更破损了群众生活的安定感和平安感。司法构造将一直保持高压态势,对于严重扰乱航空次序的犯罪举动从严打击。

    针对频发的航空范畴违法举动,检察官提示广大游客,乘坐航班过程中如遇纠纷,可通过落地后赞扬、申请调解等合法路子办理。切没有可为发泄情绪采取极端手段,不然没有但会被列入民航失信名单,陷入“一次冲动,终身受限”的窘境,还将面对刑事惩罚的严重效果。唯有每位乘客服从法律底线,方能共同守护航空平安生命线。

    公布于:北京市
    43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