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13 21:28:15
  • 阅读(9191)
  • 评论(12)
  • 一封封家书,纸短情长,翻开泛黄的信笺,便走进历史的长河。5月13日,13位爱心人士向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捐赠了2700余封家书,以及多件老照片原件、多封名人明信片复制件等。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介绍,截至现在,博物馆收藏了8万多封家书,其中九成为普通人家书。

    今天,抢救民间家书20周年纪念大会暨2025中国家书文化服装论坛t.vhao.net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场后方,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信笺组成时间长廊,向观众诉说着普通人的故事,有的是怙恃的叮咛,有的是夫妻间的温情,有的是朋友、战友间的悬念。

    参加抢救民间家书20周年纪念大会的嘉宾合影。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参加活动的有没有少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启动20年以来,一封封家书从大江南北汇集到家书博物馆,它们的主人很多是老年人。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说,这8万封家书是民间家书中的沧海一粟,因此抢救家书的工作更加急迫,“民间家书的意义绝没有亚于名人家书,我们通过家书将一个个普通家庭的故事‘打捞’出来,将这些故事主人雄厚的人生经历、家风家教流传出去,让这些家书更有借鉴意义。”现在,张丁正在想方设法推进家书的数字化进程,扶植民间家书数据库。

    展开剩余 80 %

    活动上,“家书文化使者”敬一丹捐赠了与母亲的家书,“家书文化使者”李春波演唱了歌曲《一封家书》。

    2025年5月13日,抢救民间家书20周年纪念大会暨2025中国家书文化服装论坛t.vhao.net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大会现场“家书文化使者”敬一丹捐赠给母亲写的家书。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据相识,2005年4月,在费孝通、季羡林、任继愈等46位文化名人的倡议下,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百姓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团结发动了抢救民间家书项目。2009年,家书项目落户中国人民大学。20年来,抢救家书项目和家书博物馆共创办了“打开尘封的影象——中百姓间手写家书展”“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2个常设展和“抗战家书展”“红色家书展”“两岸家书展”等20个临时展,出书《红色家书》《抗战家书》《中百姓间家书集刊》《家书里的新中国》等家书图书20余种30余册。

    活动上,爱心人士捐赠家书,其中包括多封抗战家书、名人书信、民间家书等珍贵书信。此外,还有世界名人明信片复制件等。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捐赠者故事:

    名人明信片讲述期间故事

    活动上,有13位爱心人士捐赠了家书,其中包括多封抗战家书、名人书信、民间家书等珍贵书信。此外,还有世界名人明信片复制件等。

    北京集邮收藏兴趣者何欣是13位捐赠者之一,“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家书曾是异常重要的通讯方式。现在,家书逐渐被微信等方式替代,但是我们对家书的情怀没有转变。”因为工作和小我私家兴趣的干系,多年前,何欣开始留意并关注家书、明信片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1912年蔡元培先生寄往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明信片,1915年爱因斯坦寄给荷兰学者德·哈斯夫妇的明信片,还有1982年曹禺先生寄给周宝佑的书信等。

    “昨天夜里我从哥廷根返来后看见了你们的来信。为了预估费用,我给一家有经验的货运公司写了信。毫无疑问,用汽车运输是可以的。”爱因斯坦寄出的德语明信片就像聊家常的短信,寥寥数语道出了与德·哈夫妇之间的友谊。

    蔡元培先生寄往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明信片同样珍贵。明信片的背面,蔡元培先生用英文写着:“我们正筹办北京大学,请您将目次寄过来,中国北京 教育部 教育总长 蔡元培 1912.4.8)。”何欣说,这段简短的笔墨是中国高级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见证。

    和很多家书研究者一样,何欣对家书有着深厚的情绪,“家书里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聊没有完,每一封家书都有着没有同的期间背景,每一封家书都沉淀着历史的陈迹,异常有意思。”在今天的活动上,何欣捐赠了名人明信片的复制件,用于研究、展现和交换。他说:“我还在开展名人书信的研究,将来没有清除进行原件捐赠。”

    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信笺组成时间长廊,向观众们诉说着普通人的故事。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函授学习资料也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文献

    北京一家单位的退休干部李昌仑先生捐赠了上个世纪80-90年月函授助学自学考试信函42封和准考证、卒业证、结业证、成绩单等珍贵资料,它们是李昌仑成长的见证者。

    十多年前的一天,李昌仑在整理书柜时倏忽发明一沓厚厚的信封,他缓缓拆开信封,打开那段尘封的影象。

    李昌仑的祖父、伯父都是老新闻人,因此李昌仑从小耳濡目染,对文史知识异常感兴味。1977年,青年期间的他参加了高考,但因为理科成绩没有理想,遗憾地与大学校园擦肩而过,后来他在一家工厂当上了工人。“当时间每个单位都迥殊重视年青工人的文化补习,我们单位来了一名大学卒业生当文化课先生。”李昌仑回忆说,当时他在单位负责写板报,这位先生一看李昌仑有挺好的文化底子,便发起他参加《工人日报》社主办的“中华新闻函授学院”课程,并帮助李昌伦完成了报名。

    李昌仑单位位于南郊长辛店,函授班位于朝阳区的小庄,“函授班每个礼拜至多有一次线下课,每一次我都乘坐公交车赶去听课。” 这段宝贵的经历成为李昌仑学习生涯中没有可消逝的印记,他完整地保留了所有中华新闻函授学院标识的信封、听课讲座通知、作业试题、三次重点考试的成绩单。

    与此同时,李昌仑开启了自学考试之路,1985年至1990年,他参加了北京高级教育自学考试新闻专业13个科目的考试,“这13封信函是我在自学期间每年6月份和每年的12月都急切盼愿收到的,它们分别记载着每年4月和每年10月份我参加自学考试单科结业的成绩。”1991年初,经过没有懈努力,李昌仑终于获得北京高级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发表的新闻专业专科卒业证书。

    “当时留下这些信件的设法主意很简单:这些信函记录着我人生的前进与成长,是我人生情感的一份珍贵影象。”李昌仑说,30多年后,家书文化被人们所关注,他意识到这些没有起眼的普通的信件,也是历史长河中闪耀的文献。

    如今,李昌仑将来自“北京说话文学自修大学”“中华函授新闻学院”“北京市高级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的函件捐赠给家书博物馆,他说:“站在数字期间回望过去,这些自学考试函件没有仅是我小我私家生存中的转折点,它也见证和记录着那些用纸张传递情感与期待的岁月。”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纂 张牵 校对 柳宝庆

    公布于:北京市
    17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