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5-27 07:29:56
  • 阅读(4411)
  • 评论(24)
  • 我国第一家贸易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可谓“产学研”理论索求道路上的一颗明星。

    作为我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孵化的高科技企业,长光卫星自己就是科研院所科技结果转化的果实。长光卫星董事长、总经理宣明创业以前,担任长春光机所所长。任职光机所时代,在他的领导下,长春光机所以“研产学”并举的发展模式,打造国家庞大科研生产基地。不仅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课题,在微机械领域、航天无效载荷、大面积光栅刻划机、大口径光学系统等领域取得多项庞大科研结果,还建立了国家级光电子家当孵化器,乐成孵化了包含一家A股上市公司在内的20余家高科技企业。

    科研与科技结果转化,二者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脱胎于长春光机所,长光卫星自2014年12月建立以来,制造了我国多个“第一”。

    “吉林一号”星座图。受访者供图

    2015年10月7日,由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乐成发射,首创了我国贸易卫星应用的先河,同时也制造了由一个研发团队一箭乐成发射四星的历史。到现在,长光卫星已累计研制并发射各类卫星219颗,具有年产200颗遥感卫星和200颗通讯卫星的生产本领,实现了高性能遥感、通讯、导航等各类卫星研制技术全面贯通。

    展开剩余 88 %

    “吉林一号”卫星影象——我国重庆市。受访者供图

    “星”光何故如此灿烂?

    近些年,长光卫星与吉林大学等外部科研力量,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长春光机所的历史技术积淀到与高校的项目人材互助,长光卫星,成为一个值得观察和研究的“产学研”理论样本。

    善用“外部大脑”

    吉林有许多“至宝”。

    从新我国第一辆汽车、第一所航空学校、第一炉光学玻璃、第一台电磁式电子显微镜、第一列铁路客车、第一架单反相机,到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块合成橡胶、第一袋化肥等等,都诞生于吉林。

    吉林长春,也是新我国“光学的摇篮”。上世纪60年代,长春光机所开枝散叶,成都光电所、西安光机所、上海光机所、安徽光机所等纷纷设立。长光卫星的创始团队来自长春光机所的技术骨干,深厚的技术积淀使得长光卫星在遥感领域的技术优势显着,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亚米级贸易遥感卫星星座。

    过去,长春光机所以研究为主,科技结果转化率较低。后来,保持“研”“产”两条腿走路的模式,领导其十余年间科研条约额大幅增进,职工收入增进数倍,一举改变发展缓慢的状态,快速发展为我国科学院综合气力排名第一的研究所,成为我国国防光电仪器设备研发基地、光电子家当基地、光电子领域高级人材培养基地,巩固了其“我国光学摇篮”的地位。

    长光卫星也受害于“研产学”并举的发展模式。研究与家当结合的传统,使得长光卫星与高校的互助索求也较早。

    长光卫星“一箭41星”星箭对接现场。2023年6月15日,“一箭41星”发射乐成。受访者供图

    早期,长光卫星计划和吉林大学团结培养研究生——入校开始为学生供应奖学金,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副导师,学生可以进入长光卫星进行课题理论。但其时,天下局限内的杰出工程师教诲培养计划还不成熟,现实前提下,人材方面的校企互助还存在一定困难。

    以后,全球低轨卫星资源竞争激烈,这也对海内的卫星研制厂商提出更高要求。遥感,为看得更清晰,通讯,为信号传输更快。长光卫星在遥感技术领域颇为强势,而吉林大学通讯工程学院具有通讯的学科优势。技术互助,应扬长避短。

    在此配景下,“长光卫星与吉大的互助瓜熟蒂落,近五年,双方从技术、项目和人材等多方面开展产学研协作。”吉大通讯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雪参与并主导了这个历程,她告诉汹涌新闻记者,2020年前后,长光卫星开展通讯卫星研制,在协定、路由、可用性评价等通讯技术方面,与吉大通讯工程学院建立互助,获得了省市科技部分支持。

    在此之后,吉林省级市级层面的各项政策也逐渐完善。

    比如,长春市委、市政府“真金白银”支持光电信息家当发展,主动打造“一镇一谷三园”光电信息家当会聚区。2023年,长春制定出台全市光电信息家当星光培育三年举措计划和配套政策办法“星光20条”,推进光电信息家当立异发展、高质量发展。

    其中,在《三年举措计划》中,明确提出了高标准建设“一谷三地五星”的家当发展思路。“一谷”即把长春打造成国际一流“长春光谷”优质品牌。“三地”即充分施展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三大策源地优势,积极构建光电信息家当发展新款式。“五星”即聚焦“芯光星车网”五大关键领域,促进集成电路高端化发展、激光及新型表现与照明范围化发展、卫星应用家当化发展、汽车电子智能化发展、工业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服务业融合化发展。

    外部政策的支持下,长光卫星与吉林大学后又展开屡次技术及项目互助,包含通讯和遥感一体化卫星系统架构、卫星拓扑和路由等焦点技术的冲破,以及卫星应用等。

    优化生产要素资源设置,还可以做得更多

    高校也可以成为技术专家资源的“设置池”。

    除了通讯工程学院,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也与长光卫星建立了互助机制——从早期双方共同成立的吉大青科协(吉林大学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到现在的专家资源匹配等。吉大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在国际交换方面具有特色,在与企业的交换中,偏偏重于生产要素优化设置,为企业进步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

    1995年,单洪颖毕业于原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毕业后,签约吉林省科教开发总公司,曾任部分经理、俄罗斯捷琳分公司经理等。后进一步进修,博士毕业后,留在吉林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工业工程系任教。2011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后出站证书。2022年,赴俄罗斯萨马拉大学做国家接见学者,研究偏向为航天人机工程。

    在单洪颖的积极下,吉大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和俄罗斯航空航天领域的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联系,通过团结申报科研项目、团结培养研究生、开展互访等方式进行互助,同时,还约请俄罗斯的专家到我国开设《国际空间站概论》《人工智能》等前沿理论课程。

    经由多年的积存与沉淀,俄罗斯在航空航天、数学、计算机等基础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抢先的优势。单洪颖不停希望将这些基础研究的结果引入我国。现在,已与我国航空集团、我国商飞、沈飞等企业对接,进行航空航天偏向的技术专家资源配给。同时,引进国际空间站、神经收集和人工智能、航天动员机等科研项目,在航空航天质料测试、仪器结构计划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结果。

    单洪颖表示,“我这边有许多关于卫星及空间站的优质资源,异常希望能够得到最大效能和最遍及领域的应用。”在这一先进技术对接的历程中,长光卫星等企业将成为受害者,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的支持和帮助。

    “吉林一号”宽幅02B星装箱阶段。受访者供图

    主动破局,建立校企互助长效机制

    校企互助历程中,也面临颇多现实逆境。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高校与企业沟通不畅、对横向课题管理的注重程度不高。高校常凭空捏造,造成理论教授教养与实际需求的脱轨。同时,高校的评价体系更偏偏重于纵向科研项目标统计,对付与企业互助的横向课题,没有赋予充分的认可,严峻影响了科研团队与企业互助的主动性和主动性。”

    政府部分,成为“主动结构者”。吉林在科技、人材、家当一体化发展方面出台很多本色性办法。2024年底,吉林省群众政府发布《吉林省教诲科技人材家当一体化发展三年举措计划(2025-2027年)》,凸起企业“出题”,支持企业牵头实行科技攻关使命。

    吉林省结构的主要赛道就包含卫星领域,推进企业立异主体地位落实落地,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立异活动、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结果转化的主体,充分施展财务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资科技立异。

    对此,长光卫星技术股分无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贾宏光建议,校企互助中,企业出资可以占更大比例,“企业不出钱或者出钱很少的话,就缺乏监管权,也没有很强的互动性。企业多出点,高校完成技术互助后直接对企业负责。高校也可以分享收益,如许便可以持续不断制造立异革新,把人材部队、科技结果酿成可用的产品或生产力。如果没有益益上的结合,互助不简单持续。”

    过去,高校教师的科研结果不克不及以股权形式进行投资,这使得基础研究的力量难以施展,结果转化的路不太顺畅。

    “最好的情况是,几个骨干力量带着结果到企业来,同时研究所或学校拥有企业的一部分股分,作为股东就有义务不断为企业产生新的科技结果或输送相干专业人材。”

    早年间,长春光机所培育的高科技企业遵循的就是这种方式。作为上市企业奥普光电的最大股东,长春光机所不断为其输送人材,以保证技术抢先。“关键是持续长远的发展后劲。学校和研究所培养人材的速度异常快,但如果是一锤子交易,不在立异的土壤中,后续立异乏力,更多情况是逐渐下沉。”贾宏光表示,技术结果的收益分给先生和高校,机制如果顺畅,学校也更有支持的动力。

    “如果有完善的机制,企业可以源源不断汲取立异结果,不断实现立异制造。”贾宏光说。

    立异,不是嵬峨上的修饰

    立异生态,是为企业的立异之路走得更顺。

    “对我们来讲,立异是急迫的需求,而不是嵬峨上的修饰。”

    作为贸易航天领域的探路者,长光卫星将卫星制造和卫星应用打通集合,针对遥感行业“数据猎取难、更新频次低、影象价格贵”的痛点,通过建设完善“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为用户供应高时间区分率、高空间区分率、高光谱区分率的遥感数据及综合空间信息应用服务。在技术研发上,历经“载荷平台一体化”计划、轻量化结构计划、高集成度电子学系统立异技术和卫星批量生产工艺等屡次研发技术的冲破。通过人造卫星这双“太空之眼”,观察地球表面,从家当发展到自然灾难监测,实现大局限目标的实时监控和动态变化分析。

    科研职员在开展空间环境实验。受访者供图

    现在卫星的应用大多以政府单位或行业用户等特殊主体为主,离真正实现贸易化民用还有较远的间隔。而这一领域也遵循着“参与的主体越多,行业发展越快”这一规律。伴跟着技术进步,产品服务越便宜,应用越遍及,参与其中的厂商获益也越多,才能实现良性循环。经济更加展,卫星遥感数据的重要性越能显现。

    跟着服务惠及国计民生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卫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卫星的轨道、幅宽、区分率都不同,必要多颗卫星实现更好的覆盖。

    这就使得,不断立异,成为贸易卫星厂商的必选题。“身材天真”,能疾速做决策、疾速反应,是民营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时的先天优势。“如果还按还是模式不立异,很难生存下去。要天真要立异,同时立异技术还要实现应用。”

    卫星的研制是复杂系统,必要长时间、系统性的积存,其中最重要的是成熟的人材部队。“前期的积存一定是这些人通力互助,长时间磨合之后才能形成系统性结果。”

    这一历程中,高校科研院所等外部力量,可觉得企业供应基础支撑。

    “数理水平基础决意了天花板,决意了发展下限,是必要前提。”贾宏光举例,从技术目标来看,多少光学渐渐会到一个极限,长光卫星正在朝着物理光学的偏向研发。物理光学的理论深邃,而且必要配套的加工检测类设备及工艺,如果实现冲破,行业也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现在“吉林一号”卫星的最高区分率达0.2米,将来0.1米区分率将成为卫星研发的目标。“越高清晰度光学镜片口径越大,卫星也会越大,制造加工难度都市上去。要同时实现集成度高、重量轻、体积小,难度很高。”

    企业不断攀登技术顶峰的历程中,科研技术职员必要不断充电。“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异常多的就是数理问题。如果有持续的机制,让科研技术职员可以去高校进行基础理论水平的提拔,对企业来讲也很有帮助。”贾宏光说。

    发布于:上海市
    9  收藏